
膀胱癌患者术后门诊灌注治疗需知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70%-80%的膀胱癌为早期膀胱癌。标准治疗方案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目前多采用激光进行膀胱肿瘤切除,具有无皮肤切口(“不开刀”)、术中出血量少、膀胱穿孔风险低、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住院天数和留置导管天数减少、复发率降低等优点。
术后膀胱灌注治疗:
研究表明,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存在50%-70%的肿瘤复发率,因此术后必须辅以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目的是减少肿瘤复发,并消除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可能存在的残留的肉眼不可见的病变。与单纯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相比较,术后膀胱灌注治疗可降低三分之一的膀胱癌复发率。
所有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均应该常规膀胱灌注治疗。但是对于出现膀胱内活动性出血、急性泌尿系感染、严重灌注后化学性膀胱炎患者应暂停灌注治疗。
常用的膀胱灌注治疗药物用法:
吡柔比星40mg保留30分钟或吉西他滨1g保留60分钟
术后灌注方案:
术后即刻一次,以后每周1次,共8次,每月1次,至术后1年。
灌注前准备:
两小时内减少饮水,灌注前排空尿液。
灌注后注意事项:
灌注治疗后12小时内多饮水。避免喝茶、咖啡、酒精以及可乐类饮料,以减少膀胱刺激症状;治疗后12小时内排尿应注意避免污染皮肤、衣物及周围环境。
膀胱灌注治疗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膀胱刺激症及血尿,通常为化学性膀胱炎,可出现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症状轻者持续约数日后可自行缓解,也可给予对症治疗;对于症状较重者可暂时停止灌注治疗,多数患者在停止治疗后症状可逐渐恢复,待患者症状缓解后再灌注,并可考虑更换药物灌注治疗。若合并细菌感染,可出现尿液浑浊,行尿培养可以发现致病细菌。可规则服用抗菌素治疗。
术后随访复查:
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可能有一半的患者会出现复发,所以术后的密切随访对及时发现复发病灶及时治疗以提高总体疗效至关重要。大约80%的复发发生在术后2年以内,所以,临床上2年内复查较为频繁。术后可根据病理结果将表浅性膀胱癌分为不同的危险等级,对应的复查内容、频率及期限也会有所差异。例如低危险度的表浅性膀胱癌一般术后密切复查5年即可,高危险度的表浅性膀胱癌需终生复查。前两年每3个月复查一次,复查的项目包括膀胱镜检查、尿细胞学检查、B超、CT尿路造影。
灌注时间安排
门诊灌注时间为每周二下午1-3点,二楼泌尿外科门诊5号诊室膀胱肿瘤专病门诊。
本文是陈卫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