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巨大子宫切除术的体会
关于大子宫的评价目前尚无统一标准,通常把子宫体积>12孕周定义为大子宫,其实临床也常常遇到子宫远大于12孕周,甚至子宫更大,宫底部到达肚脐以上。多年来我们切除很多大子宫,回想切除大而困难子宫,解除患者病痛,确实颇有成就感。这些患者往往是平常疏于体检,大子宫增加手术难度、增加患者手术风险;因此重视身体的常规体检是必要的,早期手术可减少患者遭遇各种手术风险。
腹腔镜大子宫切除术的难点主要在于视野暴露困难、可利用的手术操作空间狭小;其次,大子宫血液供应丰富,出血常难于控制,易形成出血和视野不清的恶性循环,也是微创术式失败和并发症增加的重要原因;再次安全取出大子宫也是重要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子宫肿瘤细胞的泄漏及播撒。
根据子宫大小调整观察穿刺孔的位置,可将trocar穿刺口位置平行上移,置镜孔选择在脐与剑突连线的适当位置或者 “李黄点”,使镜体远端距离宫底4 cm以上; 两侧操作孔选择在脐水平线、下腹外上象限无血管处。可使物镜、手术操作孔与宫体操作部位之间维持最佳的视野和操作距离,增加器械操作的有效空间; 若选择麦氏点附近,操作器械通常无法进入腹腔操作。
通过改变手术体位、牵拉宫体,有效钳夹、凝、切子宫韧带和粗大血管,不需缝合,缩短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大子宫血供丰富,血管相对粗大,吻合支多,出血难于控制,易形成出血和视野不清的恶性循环。首先阻断子宫动脉,才能有效控制出血,顺利缩减子宫体积,保证视野清晰,为增加手术操作空间创造条件。对于子宫体积>16孕周或盆腔内无操 作空间,选择子宫动脉起始部阻断法,于骨盆入口水平切开后腹膜,游离髂内动脉,暴露子宫动脉起始部,结扎或电凝,受大子宫影响小,方便有效,但要注意游离输尿管,避免误伤和和误扎。
对于特殊部位的肌瘤,控血操作后进行肌瘤剔除,营造手术空间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对于术前考虑为良性疾病的患者,控血后冷刀、电切环缩小子宫,也可以营造手术空间;大子宫的取出不用电动旋切刀,要学会给子宫套上保护袋,经阴道、经腹多种方式并存安全取出子宫。

术前磁共振显示子宫底达脐以上,及术后子宫标本
国外也有不少关于微创大子宫切除术的研究。近期意大利的一项研究392例因大子宫(子宫底达脐水平线或上方)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术中评估,根据子宫和附件血管蒂的解剖移位提出了一个大子宫分类系统(Large Uterus Classification System,LUCS),以预测TLH手术结局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大子宫分为3型:1型为无血管蒂移位;2型为有附件血管蒂的头侧移位;不论附件血管蒂是否移位而只要存在子宫血管移位就定义为3型。主要结局是总并发症发生率(定义为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和)。次要结局是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和Clavien-Dindo分类评分≥2的并发症发生率。前瞻性收集并比较了三型大子宫患者的特征和围手术期结局。结果表明LUCS从1型到3型大子宫的类型与其手术不良结局存在逐渐递增的相关性,可用于大子宫行TLH时对手术风险进行分层并指导术中手术技巧。

Uccella S, Kho RM, Garzon S, Casarin J, Zorzato PC, Ghezzi F. The Large Uterus Classification System: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BJOG. 2021 Aug;128(9):1526-1533.
本文是吴青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