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界中的“天使之吻”——鲜红斑痣
说起“天使之吻”,你一定觉得太美了。但是医学界中的“天使之吻”——鲜红斑痣,却是很多人的苦恼。这种俗称“红胎记”的天使眷顾,是怎么形成的,又该如何治疗?今天高姐来给大家好好讲一讲。

鲜红斑痣到底是?什么?
鲜红斑痣俗称“红胎记”,又称葡萄酒样痣或毛细血管扩张痣。常在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大多为单侧性,偶为双侧性,有时累及黏膜。损害初起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表面平滑。
随着年龄增长,鲜红斑痣颜色加深变红,变紫,65%的患者的病灶将逐渐扩张,在40岁前可增厚,出现结节,创伤后易于出血。一些孩子的父母因为缺乏医学相关知识,没有带孩子及时治疗,孩子的脸上就永久留下了“红胎记”。
鲜红斑痣除了给患者的美观造成严重的影响外,还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而且鲜红斑痣越晚治疗效果越差,所以高姐建议大家多学习知识,确诊疾病后提早治疗,以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鲜红斑痣的分类
鲜红斑痣可分为中位型鲜红斑痣和侧位型鲜红斑痣两型。
1、中位型鲜红斑痣
位于后脑部和面中部。皮损一般不高出皮面,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退。
2、侧位型鲜红斑痣
位于面部的一侧。皮损可高出皮面或形成结节(局限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皮肤损害),多终生持续存在,一般随年龄的增长其颜色逐渐加深,常伴发其他血管畸形。
根据患者家族史,以及出现或存在的面、颈部红色或蓝色斑片,并随年龄不断增长等临床表现,我们临床上一般可做出诊断。若发现自身有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鲜红斑痣形成的原因
鲜红斑痣的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神经、血管、细胞因子、基因等因素有关。
1、神经因素
鲜红斑痣易出现在三叉神经、颈神经和脊神经的分布区域,提示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神经有关。
2、血管因素
鲜红斑痣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真皮上部血管丛异常,血管扩张。有研究显示真皮血管扩张可能与血管失去周围的支持结构有关;也有研究认为胚胎时期发育不良导致血管畸形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3、细胞因子因素
正常血管的生成需要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研究发现,鲜红斑痣血管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都增加。
4、基因因素
鲜红斑痣大部分是散发的,但也有一些表现为家族聚集性。目前有多个研究发现基因突变可能会引起血管发育异常,进而可能会引起鲜红斑痣的发生。

如何治疗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发展,甚至形成结节,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积极早期治疗,可以减少治疗次数提高疗效,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还能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光、光动力疗法、激光、手术治疗等。
手术?治疗
对于四肢、躯干部面积较小的损害,可以在咨询医生后进行手术切除,必要时可考虑植皮。
物理治疗
1、激光治疗
是治疗鲜红斑痣的首选方法,治疗的同时还可保护正常的皮肤结构。治疗效果通常受开始治疗年龄、皮损部位、范围、颜色、血管情况、选择的激光参数、治疗次数、间隔时间等因素影响。常用的激光包括脉冲染料激光、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Nd:YAG激光)、强脉冲激光等。
2、光动力疗法(PDT)
光动力可以治疗鲜红斑痣。原理是:光动力治疗过程中要使用光敏剂,一般为a-氨基酮戊酸,这种光敏剂涂在鲜红斑痣的表面,可以吸收光源发出的光线,靶向性带入到皮损内,作用更精准,效果更高效,比不用光动力的疗效好,可以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复发,但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操作。
3、联合治疗
各种激光或光动力治疗联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
鲜红斑痣如果能在早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使皮损得到80%—90%的改善,一般预后良好。

鲜红斑痣患者的日常护理
患者需要保持皮损处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皮肤损伤,以免出现感染。同时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生活管理
1、平时注意保护皮损的部位,避免搔抓或挤压病灶,以免造成破溃损伤。
2、平时尽量穿柔软、棉质的衣物,避免衣服摩擦而损伤患处皮肤。
3、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勤洗脸、勤洗澡,洗澡时不要大力擦洗。
4、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饮食管理
1.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2.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3.禁食油腻食物,如肥肉、油炸食物,减少对肠道的刺激。
4.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大蒜等。
5.禁烟酒。

最后,高姐想和大家强调,其实很多皮肤病并不可怕,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延误了治疗的黄金时期,也不要病急乱投医,使得病情变得更加严重。平日里要多多关注自身情况,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出现症状学会求助正规医院靠谱医生,做一个科学求美的人儿。???
本文是高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