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科普——肠套叠
小儿外科常见疾病——肠套叠
肠套叠是什么
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内且不能自然退出时称为肠套叠,在肠管没有明显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发生的肠套叠称为原发性肠套叠,儿童肠套叠多数为原发性肠套叠。如肠套叠是因肠壁、肠腔的器质性疾病引起则称为继发性肠套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

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
现代医学对儿童肠套叠的探索虽已有百年历史,但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至今未能明确,推测其发病与肠蠕动节律紊乱有关,饮食结构改变、病毒感染、肠炎、回盲部异常解剖结构是肠套叠的促发因素。
肠套叠好发于0-2岁的婴幼儿,其中4个月-10个月的婴儿居多。
季节和气候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春季发病率较高,其次是夏季、冬季,秋季的发病率较低。
肠套叠有哪些表现
1 阵发性腹痛
因套入的肠管及系膜在肠蠕动时被牵拉发生痉挛,肠套叠鞘部同时强烈收缩,年长儿童可诉说腹痛,幼儿则表现为突然哭闹不止,每次发作时间长短不等;一次蠕动收缩过后痉挛暂时缓解,此时腹痛消失,幼儿停止哭闹恢复安静,间隔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再次发作。
2 腹部包块
即肠套叠时痉挛的肠管,一部分患儿可能在腹部触碰到轮廓似腊肠状、长杆状的包块,触碰时患儿可能哭闹。
3 便血
套入的肠系膜受压,肠管血供障碍,黏膜渗血与肠液混合后形成果酱样色泽的血便。
4 呕吐
肠套叠早期因痉挛、疼痛等原因,部分患儿可出现反射性的呕吐,此时呕吐物多为刚进食的食物。随病情延长,肠梗阻逐渐加重,呕吐物可变为胆汁、已消化的食糜,甚至粪样内容物。
以上症状不一定全都出现,当出现其中1~2种症状,怀疑发生肠套叠时应及时就医。
怀疑发生肠套叠时做哪些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具有快速、安全、便捷的优点,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肠套叠区域横截面声像常见同心圆或靶环样特征,纵切面声像常见套筒样特征。下图为肠套叠病例的声像图↓

充气造影检查通过向肠内注气,利用气体、软组织密度差异显示病灶,典型的肠套叠具有杯口状、钳状阴影。
充气造影是肠套叠充气整复治疗的一部分,一般不单独用于检查。

肠套叠如何治疗
肠套叠阻碍肠壁血供,造成肠管损伤、穿孔,严重病例可出现肠坏死,危及患儿生命。
治疗目的是使套入的肠管退出,消除套叠,恢复肠壁血供,避免增加肠管损伤,挽救生命。
非手术治疗
对于诊断清楚,一般状况良好,发病时间不超过48小时的患儿可以采取充气整复治疗。
充气整复治疗通常不需要麻醉。
在肛门内插入带气囊的肛管,X光透视下进行,空气整复机按预设气压向肠内注气使套入的肠管逐渐退出。

充气整复成功后服用炭片1枚,但不能立即恢复饮食,需继续住院观察患儿病情,并给予必要的支持、辅助治疗。
原有腹痛症状消失,患儿正常排便,药用炭随粪便排出,B超复查确认不存在肠套叠复套时方可恢复饮食。
手术治疗
对于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充气整复无效,已出现血便,精神、反应差;伴有高度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的患儿应急诊手术。
开腹显露肠套叠包块后把套入的肠管复位,同时检查套叠段的肠壁是否破损或存在其他病变,根据术中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
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普外科 王帅医生团队制作
本文是王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