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岁老太胆总管结石变“小黄人” 市三医院多学科组团“拔刀渡劫”
99岁老太胆总管结石变“小黄人” 市三医院多学科组团“拔刀渡劫”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服务号 2022-06-17 20:30 发表于四川
腹部绞痛、高烧40℃、眼睛和皮肤发黄……近期,99岁的王婆婆被一系列问题折腾进了医院。而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元凶”,竟然是胆囊结石未及时处理所继发的胆总管结石!
她:面临致命的危险,怎么办?
王婆婆家住大邑县,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时不时就会出现上腹部绞痛,家人将她送到了当地医院就诊,用药后可以得到缓解。
这一次发作,不仅有剧烈的绞痛,还变成了“小黄人”,更是一度高烧到40℃。老太太吃不进东西,也无法下床。
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后,病情没有缓解。被紧急转送到了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后,至普外·肝胆外科就诊进一步治疗。
经过相关检查,医生发现王婆婆存在“胆总管中下段多发结石,直径大于2cm,伴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囊增大……”等多个问题,同时提示其胆道炎症重,胆道梗阻导致肝功能异常。
“如果再不及时得到有效处置,很可能威胁老人家的性命。”普外·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日间病区主任李毅解释说,胆总管结石堵塞胆道会引起胆汁流通不畅,胆道内压力升高,胆汁反流入血而出现胆管扩张,胆红素升高,如果继发细菌感染,进展为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易并发感染性休克,死亡率极高。
一个又一个的风险,将老人推向了“生死边缘”。
他们:面对高危的治疗,这么办!
为如此高龄的患者手术,风险巨大;但不做,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对于高龄患者而言,一切手术和有创操作都存在极大风险。”李毅比喻说,这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哪怕是一颗毫不起眼的零件坏掉,都能造成整个机器停摆。
怎么办?
三医院人的选择是:齐心协力,直面挑战。
01
系统方案确保麻醉安全
如果手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麻醉风险。
市三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付强介绍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病人常并存有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对麻醉的耐受性差;此外,老年人常常会对药物的反应性增高,对麻醉药耐受性降低,容易产生呼吸循环抑制;相较于年轻人更容易出现剧烈波动,术后呼吸功能不全和低氧血症,这些都是老年病人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如何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减少并发症、维护术后功能状态,成为治疗期间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于这位高龄患者来说,还有心脏方面的问题,麻醉及手术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心脏骤停,危及生命。”付强说,针对一个又一个的风险与难题,经过麻醉科讨论,最终为王婆婆量身定制了全套麻醉方案及应急对策。
从术前评估与准备,到术中生命体征调控、脏器保护,再到术后镇痛、脏器功能状态优化的管理,贯穿整个周期的护航,保障手术顺利开展和术后的高质量康复。
02
改良手术促进患者获益
除了麻醉风险,手术的难度同样不小。
李毅解释说,王婆婆正处于胆囊及胆管急性炎症期,因为纤维素性渗出物增加、新血管长入,出现了纤维素性粘连,手术难度明显增加。
也就是说,术中医生需要实施精准操作,避免误伤血管及胆道,还需尽可能取净结石,充分胆道减压,并控制手术时间,对手术者的技术和经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考虑到高龄老人心肺功能差、注意力差的特点,肝胆外科团队对手术进行了“改良”。李毅和团队决定在术中一期缝合胆总管而不安置T管,改用一根腹腔引流管负责引流,术后仅需在3-5天内即可拔除引流管,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给患者创造一个轻松、毫无牵绊的术后康复活动环境。
03
专业护航术后快速康复
在李毅医生团队多次详细沟通下,王婆婆的7个子女和百余位后辈充分了解了手术的方案和各种相关细节,对治疗充满信心。
- 手术:6月6日上午,经过麻醉、肝胆外科、手术室等团队的配合,用时80分钟即完成了对王婆婆的手术治疗;
- 术后:王婆婆被转送至重症医学科接受后续支持治疗,下午15时即脱离呼吸机;16时转回普通病房,经护理团队专业加速术后康复外科(ERAS)小组评估,当即给患者少量饮水并进食。
康复进程
1
术后第一天,老人精神明显好转,多模式镇痛让老人心情明显舒畅;
2
术后第二天,老人已恢复进食并可下床活动;
3
术后第三天,拔除引流管,老人在搀扶下步出病房在ERAS小组指导下进行恢复锻炼;
4
术后第五天,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顺利康复出院。
打破传统认知的壁垒
01
胆囊结石是小病?
对于胆囊疾病的诊治,大众仍存在明显的认知壁垒。“至今很多人仍旧把胆囊结石看作是‘小毛病’,但实际上不及时治疗,仍可能引起致命风险。”李毅说,以王婆婆为例,如果早期即接受腹腔镜切除胆囊,也不会延误病情至今发展成为继发性胆总管结石,面临各种巨大的治疗风险。
因此,对于胆囊结石的患者而言,因选择尽快就医并确定治疗方案。在目前的普外·日间病区诊疗模式之下,手术患者通常24-48小时内即可完成治疗顺利出院。
02
高龄患者没必要再手术?
第二个误区,就是对于治疗年龄的误区,认为高龄患者治疗风险大,“没必要”再手术治疗。“伴随人均预期寿命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需要高质量诊疗的保障。”李毅说,面对难题迎难而上,正是作为一名医者用行动对“大医精诚,厚德积善”精神的践行。
王婆婆的治疗。并不是李毅团队第一次经受高龄老人手术的考验。“如果有一个完善的治疗保障体系,以及多学科团队的相互协作发力,年龄将不在是判断可否手术的标准。”三年前,在面对一位99岁化脓性胆囊炎、急性肝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时,他们同样毅然选择了去ICU“抢人”,用技术和仁心说服家属积极面对手术,去除引起多个器官衰竭的病因。
家属了解治疗并充分信任后,李毅团队在ICU团队的协助下,带着转运呼吸机将患者转送至手术室接受手术。手术后,经过ICU、ERAS护理的强力支持,老人顺利转回普通病房,而后康复出院并渡过了百岁生日。
作者:普外·日间病区 唐几超
图片来源:四川电视台新闻频道《黄金三十分》
审核:普外·日间病区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