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鹏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甲状腺手术的历史

发表者:向大鹏 人已读

甲状腺手术是小手术么?很多朋友觉得这个器官不算大,所以切下来肯定也很简单,应该是个小手术吧。其实甲状腺手术还真不简单。

最早的算得上成功的甲状腺手术可以追溯到公元952年。一个叫Albucasis的摩尔人医生给一个甲状腺肿的病人实施了手术。记录中他先用鸦片给病人实施了麻醉,然后用线绳结扎和烧红的烙铁止血。病人脖子上还拴了一个袋子——用来接血用的。听着是不是瘆得慌,有点农村杀年猪的赶脚?

一点没错,过去的手术就是这么实施的。那个时候的“外科医生”没啥系统全面的解剖知识,全靠胆大加手快。胆大不用说了。手快呢?过去的医生手脚麻利是必须的。手起刀落切下瘤子,然后赶紧上烙铁止血。稍微犹豫点病人可能就失血性休克死掉了。即便没死于失血,剧烈的疼痛及感染的风险也让病人九死一生。

上面那个血腥的手术画面里描述提到了一个细节:一个接血用的袋子。这个细节其实说到了甲状腺手术曾经很难逾越的一个难关——大量的出血。甲状腺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腺体内遍布着丰富的血管网络。如果是巨大的甲状腺结节或者合并甲亢的情况,血管扩张、增生的情况更是不得了。

打个比方,正常甲状腺腺上动脉直径可能在3-4mm,甲亢的情况下动脉代偿性扩张可以达到8-9mm。如果没有好的止血工具和器械,加上没有丰富的解剖经验,单纯冷刀切开腺体的话马上就是一片血海。不要说过去了,即便在当前如此先进的止血理念及工具的加持下,某些巨大甲亢的手术仍然是很凶险的。给大家说个具体的例子:曾经7-8年前在我们主院区的一例甲亢手术,在准备充分情况下术中总共失血达到3000ml。相当人体全部血量丢了一多半。当然术中进行了大量的输血补液。这样的病人放过去那种条件手术,结果相当于直接放血死掉了。

除了出血这关,甲状腺周围都是重要的组织结构。比如内侧是气管,外侧是颈部大血管,后面是喉返神经。这些组织结构哪个受到损伤都是非常凶险的。有人做过统计,在西方医学已经相对发达的19世纪前半段,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死亡率达到40-70%。基本上做两个死一个。以至于大多数的外科医生对甲状腺手术感到无比的悲观和绝望,似乎是他们永远无法突破手术禁区。

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甲状腺外科的祖师爷——瑞士医生科赫尔的出现。大家都知道诺贝尔有个生理、医学奖。目前的状况下,能拿这个奖的基本都是搞基础生物学研究的科研大咖。但是在早期的阶段,外科医生纯靠技术突破是有机会拿到这个奖的。朋友们估计已经猜到我要说什么了。没错,科赫尔医生就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外科医生。而他获奖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推进甲状腺手术技术的改进,及在降低甲状腺手术死亡率上的巨大贡献。

通过他的努力,甲状腺手术的死亡率降低到了1%。当代的甲状腺医生能这么高效、安全的开展甲状腺手术,那都是踏着前辈的足迹。当前的情况下,单纯因为甲状腺手术而导致死亡似乎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了。但事实是,能将一台甲状腺手术做好仍是很不容易的。

在普外科各类手术中,甲状腺手术是属于要求精细操作的典范。医生需要在熟练掌握正常解剖的前提下,稳健、精细操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手术中不仅仅是切除甲状腺那么简单,关键都在甲状腺周围重要结构的解剖及保护上。记得上学期间听老板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央视一个顶级主持人在北京遍访名医想做甲状腺手术,但没有一个医生敢接诊这个名人。为什么呢?担心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的损伤。这些有时候纤细如发的神经稍微受到点影响就会影响到音色及音高,对某些对发声要求极高的病人造成终生的、不可挽回的影响。所以一个好的甲状腺外科医生一定要克服神经恐惧这关,否则手术中一定是举步维艰,难以发挥出正常水平。

此外,和普外科的其它手术相比甲状腺手术的操作空间十分的局限、逼仄。做过甲状腺手术的病友都知道,手术后脖子上总要留个4-5公分的手术瘢痕。颈部4-5公分长度的切口估计很多病人还是觉得太长,不过要知道这么大个切口需要同时挤进去三到四个脑袋:主导,一助,二助(或三助)。在如此狭促的空间里进行精细的操作,就对主刀和助手的心态要求比较苛刻。动作稍微大一点或粗暴一点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你还一点慌不得,一点急不得。所以成功的甲状腺手术不但考验术者的技术,更考验心性。

因此,做一个出色的甲状腺外科医生还真是不太容易。


本文是向大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