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科普
最近接触了很多咨询病情的患者,其中一些患者的病情已经到了需要手术的程度。但都一个共性,犹豫不决。
作为一名心外科医生,对于这种犹豫我也非常理解。
犹豫的根源在于恐惧:
l 对疾病本身的恐惧
l 对手术的恐惧
l …
恐惧是因为
l 对疾病的不了解
l 对手术不了解
l 对后续的发展的不确定
l …
瓣膜病,是一个慢性发展过程,也会急性发作。瓣膜是一个单向阀门:打开,血液通过;关闭,阻止血流返回。
瓣膜病,就是阀门出问题了。带来的结果要么是打不开,血流不畅;要么关不上,血流返回。
流不出去和血流返流,这种心腔内异常的血流,造成的结果,是对心脏肌肉的损伤。时间久了,心肌受损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影响,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变薄,肺部瘀血,下肢水肿,心律失常等等心功能不全,最终心衰。还会因为心脏内异常的血流,造成心内膜炎,血栓等情况。
所以阀门出问题,吃药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这也就是瓣膜病为什么要手术的必要性。
疾病是一个过程,选择一个时间打断疾病的进展非常关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会跟病人说,有些可以观察,有些需要手术。
是否需要手术不是我一个人决定的,所有这些,我们医生都会遵循治疗指南,而后综合评估,给患者一个治疗方案。
接下来说手术,瓣膜病,以修复最先考虑,能修复尽量不换瓣。这句话也不是我说的,是循证医学的结论。毕竟修复保留自身瓣叶,尤其对于二尖瓣,三尖瓣,修复对于心室功能的保留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目前对于二尖瓣的修复,国内修复率还是很低的,50%?很多中心都宣扬修复,但依然没能改善目前修复比例低的现状。我王婆卖瓜一下,也做个广告。我所在这个中心,在瓣膜修复方面有大量的经验。退行性二尖瓣病变修复比例能在95%,包括粘液样变(Barlow)。对于简单的腱索断裂,修复率接近100%。风湿性修复做到了全国最大组的数据,风湿有70%的病人可能修复。三尖瓣的修复接近100%。主动脉瓣很难修复,是全球公认的,以为瓣膜位置、血流压力等等因素影响,即使修复效果也不及二尖瓣修复。但是日本人有个主动脉瓣重建技术,10年免于再手术的比例仅1%。我们这里也做了近6年来也做了50例,效果很好。但这个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主动脉瓣病变。因此也就很少才做。
不论修复还是换瓣,都会纠正之前异常的血流,恢复阀门的功能,打断异常血流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但均存在再手术的可能。瓣膜手术不像其他科室的手术,比如甲状腺切除,没有甲状腺修复或置换;比如阑尾切除,没有阑尾修复或置换;比如肺占位切除,只能使肺叶或肺段的切除,而没有修复或置换;等等。所以纵观外科手术,器官手术很少有修复的手术。修复手术都存在再手术可能,比如输尿管修补,远期还存在输尿管狭窄。瓣膜修复有两个观念,解剖矫正和功能矫正。解剖矫正是完全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是外科大夫的追求,但几乎不可能达到;功能矫正是恢复瓣膜阀门的功能,但形态上和正常的不太一样,几乎所有的修复都是这种结果。换言之,不可能把一个病变的瓣膜修成跟健康人的一样,几乎做不到。因此未来瓣膜就有可能再出现问题。接着说换瓣,目前两种瓣膜,机械瓣,生物瓣。机械瓣要终身抗凝,监测凝血,不然会出现血栓或者严重的出血;生物瓣会衰败,越年轻代谢越快,衰败越快。所谓衰败,就是生物瓣钙化,导致瓣膜功能故障。因此,指南建议没有抗凝禁忌的患者,50岁以下选机械瓣(育龄女性有妊娠要求可选择生物瓣);50-60岁患者两种瓣膜均可;60岁以上建议生物瓣。年龄越大,生物瓣指征约明确。所以目前没有最好的瓣膜。
患者会纠结的几个问题:
① 修复也好,换瓣也罢的瓣膜寿命,也就是能用多久。
② 其次是手术风险的问题。
其实我想说,这种概率问题,对于患者的意义并不大。把病治了才是关键。
对于①前面也说了,不论修复,还是换瓣都有再手术可能。但修复就是比置换好。对于风湿修复也是,至少给患者争取5年?10年?再换瓣的时间。
对于②,没有无风险的手术。手术必然存在风险。风险高低取决于手术难度,比如重度钙化很难分离;比如手术内容的多少,手术的时间;还有最关键的,患者的状态。心功能保留时手术包括术后恢复就快。心功能查了,心衰了,有可能手术都做不了了。
至于术后恢复的程度,打个比方,心脏就像松紧带,长时间把松紧带拉伸,松紧带就没弹性了,于心脏就是心功能下降,心衰。在心脏扩大,手术后心脏会有所回缩。能否回缩到正常,那就取决于手术的时间了。一直拖着,心脏扩大太严重了,自然手术完也恢复不到正常。
最后,祝患者早日康复。
本文是田白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