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叶枫 人已读
全文字数约2840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如您对部分内容感兴趣可点详细阅读,文末处有总结
欢迎关注我们胆道健康系列科普的微信公众号: 有胆有食
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目前在临床上是一种高发疾病。一般来说,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症的疼痛位置位于右上腹:
在我们的问卷中,准确选对疼痛位置的填写者仅为25%左右,聪明的你是不是其中之一呢?本期,我们“有胆有食”胆道健康科普小队结合前期发出的调查问卷来和大家讲讲一些日常膳食及生活习惯与胆石症形成的关系,让大家摒弃可能引起胆结石的不良习惯,更好地守护自己及家人、朋友的胆道健康~
上图为前期问卷中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在人群中的占比,那么这些坏毛病中有哪些会导致胆结石找上门来呢?一起来看看吧!
1
肥胖与不常运动
肥胖因素有很大可能导致胆石发生率上升,并受BMI增长影响(BMI>25是危险因子)。对于肥胖人群,若不及时通过运动改善肥胖程度,可能导致胆石症发生率上升。
身体质量指数即BMI指数,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计算公式: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东西方多国的胆石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胆石的发生受体质指数增长影响,BMI>25是危险因子。肥胖现已证明是胆石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此风险在女性人群中更加明显,并且随着BMI增加呈线性上升,肥胖妇女发生胆石症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7倍。但也有些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因素与胆石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认为这种差别可能与BMI不能完全准确描述男性肥胖程度有关。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体重、BMI与胆石症未见统计学意义。特别是男性人群中,因果关系更不明显。虽然根据现有研究表明,肥胖因素与胆石症之间的相关性有相左的说法,但总体来说,肥胖因素有很大可能导致胆石发生率上升:对于非肥胖人群,不常运动与胆石症发生并无太大关联程度。但是对于肥胖人群,若不及时通过运动改善肥胖程度,可能导致胆石症发生率上升。
在我们的问卷中,“不常运动”的填写者高达近46%,大家可以通过BMI指数来判断自己的肥胖程度,通过合理膳食与运动控制自身的BMI于标准范围,以降低胆石症发生率。
2
不常饮水
饮水不足与胆石症的形成相关性并不大,可算作是诱发胆石症形成的间接因素之一。
前期调查问卷中,“饮水少”是填写者认为与胆石症形成相关度TOP1的日常习惯,但事实上,饮水不足与胆石症的形成相关性并没有那么高。当然,饮水不足或饮水过少确实是胆石症形成的因素之一,饮水量过少在长期会导致血液浓缩、黏稠,胆汁分泌减少从而引起胆汁浓缩,最终使胆石症形成几率升高;同时,饮水过少或浓咖啡也会引起便秘,便秘会影响胆道系统的收缩与排泄力,而胆汁淤积又会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尽管饮水少对胆石症的形成影响不大,但养成少量多次的饮水习惯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稀释胆汁、加速胆汁排出、保持大便的含水状态预防便秘,预防胆石症的发生,对机体健康有不少好处。
3
节食减肥
肥胖患者胆石症发病风险升高与体重的快速下降有关,包括减重手术和低卡路里饮食;另外,近期体重减低与胆石发生中度相关,是其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子。所以节食减肥并不是最健康的减肥方法哦~应通过加强运动和多食蔬菜等保护性因素,控制体重合理缓慢下降,以预防和有效控制胆石症危险因素。
4
经常饱食或暴饮暴食
问卷中我们注意到部分小伙伴有经常饱食或者暴饮暴食的习惯,不过目前尚未有明确研究指出“经常饱食”与“经常暴饮暴食”将会增加胆石症风险。另外,在暴饮暴食的“高负荷作业”下,极容易爆发胃肠道的急性炎症。逢年过节,普外科急诊经常会遇到一些急性胰腺炎、胆囊炎、酒精性肝炎的患者。
5
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饮食
油腻饮食是诱发胆石症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与胆石症的发生存在明显关联,这一情况值得我们的警惕。常见高胆固醇食物有:动物内脏(猪脑、猪肝、鸡肝、猪肾等)、蛋黄类(鸭蛋黄、鸡蛋黄等)、黄油、奶油等。
除了不常运动外,约一半的小伙伴承认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食物。火锅、烧烤、奶茶……每一样听起来都十分诱人,但若不加以节制,长此以往便会增加胆石症风险。
目前已有研究指出,油腻饮食是诱发胆石症的危险因素,高脂饮食与胆石症的发生存在明显关联,这一情况值得我们的警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比例不断增加, 而膳食纤维摄入仍处于不足,增加了高脂血症的风险。而血脂水平可直接影响胆汁中磷脂及胆固醇水平,胆汁中胆固醇的过饱和易导致结石的形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日常饮食应遵循“少油少盐,控糖限酒”的原则。夏天来了,偶尔来一顿“肥宅快乐餐”解解馋不要紧,但也要注意日常平衡膳食哦!
6
饭后即睡/饭后即卧床
在我们前期的问卷调查中,有约25%的填写者有饭后即睡或饭后即卧床的习惯。我们要提醒大家——这个坏习惯该改啦!
当人呈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因此,饭后即卧床躺下会影响胆汁酸的重吸收,导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进而增加胆结石形成的几率。因此,尽管吃饱喝足后我们很容易产生困意,还是应该坚持和瞌睡虫做斗争,避免饭后立即躺下休息,给消化系统充足的工作时间~
7
吸烟
据先前统计,有超过7%的问卷填写者日常有吸烟的习惯。而目前尚未有大量研究证实吸烟与胆石症的形成是否有明确的因果关联,现有研究大多认为,吸烟对胆石症形成的影响似乎很小,且不会显著改变胆石症患者的临床病程。尽管如此,对于已被诊断为胆石症的患者来说,为避免胆囊急性炎症的发生,最好还是要严格控制吸烟。
8
饮酒、边吃海鲜边饮酒
饮酒与胆石症的发生无明显关联,甚至还是新发胆石症的独立保护因素。不过尽管爱喝酒与胆结石的发病关联不大,但还是不建议边吃海鲜边饮酒~
大量研究结果指出,爱喝酒并不会造成胆石症发病概率上升,即饮酒与胆石症的发生无明显关联。一项基于77755例体检报告的酒精摄入量与新发胆石症关系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甚至表明,饮酒是新发胆石症的独立保护因素,随着酒精摄入量的增加,胆石症的发病风险呈降低趋势。(尽管如此,还是不提倡各位饮酒过度哦,酒精的摄入不论多少都会对消化系统造成损伤~)
不过,喜欢一边吃海鲜一边喝酒的老铁要注意啦!专家表示,海鲜含有嘌呤和苷酸两种成分,而啤酒则含有维生素B1,它是嘌呤和苷酸分解代谢的催化剂。边吃海鲜边喝啤酒,容易造成嘌呤、苷酸与维生素B1发生化学作用,导致人体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增加,破坏原来的平衡。尿酸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便会以钠盐的形式沉淀下来,容易形成结石或引发痛风。所以,尽管爱喝酒与胆结石的发病关联不大,但不建议边吃海鲜边饮酒哦!
重点来了!据调查,我们发现有超过27%的填写者认为若在体检中发现患有胆石症,但无疼痛等明显症状时,不会选择就医。事实上,胆结石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而部分单发或多发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不易发生嵌顿,也很少产生症状。尽管如此,如果在定期体检中发现了胆结石,应尽快治疗,决不能因为症状不明显或“不妨碍日常生活”而拒绝治疗,以免造成病情恶化哦!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