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ET)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 ET),也称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系增生为主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血小板持续性增多,部分患者合并出血和血栓出现,同时肝脾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发病机制可能与血小板生成素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的改变、基因异常激活有关。ET进展缓慢,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血栓形成,此外,本病存在向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转化的潜在风险。
在ET的诊断方面,建议采用WHO(2016)诊断标准,符合4条主要标准或前3条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即可诊断ET:
【主要标准】
(1)血小板计数≥450*10^9/L;
(2)骨髓活检示巨核细胞高度增生,胞体大、核过分叶的成熟巨核细胞数量增多,无明显粒系或红系增生,且网状纤维极少轻度(1级)增多;
(3)排除BCR-ABL阳性的慢性髓系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其他髓系肿瘤的WHO诊断标准;
(4)有JAK2、CALR或MPL基因突变。
【次要标准】有克隆性标志或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证据。
治疗方面,目前对该疾病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治疗目的主要是减少血小板的数量,预防血栓和出血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定期的检查血象,通常给患者服用降细胞药物如羟基脲、干扰素配合阿司匹林,使血小板计数应控制在<600*10^9/L,理想目标值为400*10^9/L,从而减少血栓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但部分资料表明,抑制控制白细胞总数对预防血栓也很重要。ET自然病程较长,临床上也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策略治疗ET,中医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有助于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减少西药的给药剂量、缩短治疗疗程以及改善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前血液的状态,减少远期血栓、出血事件的发生。
【病历】
患者,女,70岁,八年钱进行健康查体发现血小板异常增高,于外院进行骨髓穿刺和活检被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口服羟基脲进行治疗,病情控制尚可。欲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来我院诊就诊。
血常规显示WBC:7.74×10^9/L、RBC:2.87×10^12/L、PLT:2611×10^9/L、HGB111g/L
中药:黄芪15、当归15、茯苓15、赤芍15、桃仁9、红花6、川穹15、地龙15、焦三仙15、甘草9。
膏方:重楼100、莪术200、丹参300、蛇舌草200、元胡100、麦冬100、内金100、小茴香100、焦山楂150、菊花100、白术150、苍术150、薏苡仁300、冰糖300。
患者恶心乏力,食欲差,纳差,睡眠尚可,二便调。
WBC:8.25×10^9/L、PLT:2241×10^9/L、HGB:114g/L
中药:黄芪15、当归15、茯苓15、赤芍15、桃仁9、红花6、川穹15、地龙15、焦三仙15、甘草9、内金15、生地15、麦冬15、山药15。
患者仍然乏力、恶心、纳差、眠差,二便调。
中药:黄芪15、当归15、茯苓15、赤芍15、桃仁9、红花6、川穹15、地龙15、焦三仙15、甘草9、内金15、生地15、麦冬15、山药15、芦根15、淡竹叶9。
膏方:重楼100、莪术200、丹参300、蛇舌草200、元胡100、麦冬100、内金100、小茴香100、焦山楂150、菊花100、白术150、苍术150、薏苡仁300、知母150、天麻150、冰糖300。
病史同前,纳差,乏力,眠一般。
HGB:85g/L、RBC:2.21×10^12/L、PLT:2245×10^9/l
中药:黄芪30、当归15、茯苓30、山药15、赤芍9、桃仁9、红花15、川芎15、地龙15、焦三仙15、生地15、麦冬15、重楼9、内金9、僵蚕15、夏枯草15。
膏方:莪术200、丹参300、山慈菇200、半边莲300、蛇舌草300、元胡90、川楝子90、石斛90、焦山楂90、薏苡仁300、菊花90、灵芝300、川芎300、炮姜45、桂枝100、茯苓300、冰糖300。
配合四虫片。
患者老年女性,结合相关检查跟临床表现,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对于本例患者,除以降细胞为治疗目的外,还应预防血栓的发生。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虽以血小板增多为主要症状,但本质仍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故处方以养阴清毒结合活血化瘀为原则,中药赤芍、桃仁、红花、川芎、莪术、元胡、丹参活血化瘀,焦三仙、内金健脾开胃,当归、丹参、生地补血养阴,麦冬、芦根、知母、石斛生津清热。菊花、蛇舌草、淡竹叶、山慈菇、重楼清热泄火解毒,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和胃祛湿,地龙、僵蚕、天麻祛风通络,黄芪、山药、灵芝益气健脾,配合四虫片解毒化瘀,以期控制血小板数目,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
【病历】
患者,女,48岁,因异常疲惫入院诊治,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JAK2(EXON14)V617F阳性,现患者下肢沉重,无头晕头疼,偶有皮肤瘙痒,纳眠可,二便调。
中药:蒲公英30、墨旱莲30、女贞子15、甘草6、小蓟30、天冬15、麦冬15、茯苓15、白术15、党参30、黄芪30、重楼9、赤芍15、焦三仙15、干姜6、僵蚕15、桃仁6、红花6、灵芝12。
加四虫片
病史同前,下肢沉重,现乏力皮肤瘙痒,头晕头疼,纳眠可,小便频,大便调。
中药:蒲公英30、墨旱莲30、女贞子15、甘草6、小蓟30、天冬15、麦冬15、茯苓15、白术15、党参30、黄芪30、重楼9、赤芍15、焦三仙15、干姜6、僵蚕30、桃仁6、红花6、灵芝12、石斛9。
加四虫片
病史同前,下肢沉重,纳眠可,二便调。
中药:蒲公英30、蛇舌草30、墨旱莲30、甘草6、麦冬15、茯苓15、白术15、党参30、黄芪30、重楼9、焦山楂15、赤芍9、水蛭3、砂仁9、甘草9、山药15。
青黛1、三七3、雄黄、0.2。用5天停5天
患者下肢沉重减轻,纳眠可,二便调。
WBC:5.63×10^9/L、RBC:4.69×10^12/L、HGB:42.8g/L、PLT:581×10^9/L
AST:37U/L、ALT:42U
中药:枸杞30、茵陈30、山慈菇12、半夏9、陈皮9、干姜9、黄连9、黄芩9、内金9、佛手15、赤芍15、川芎15、太子参15、肉蔻9、甘草9、大枣5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虽以血小板增多为主要症状,但本质仍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故处方以养阴清毒结合活血化瘀为原则。桃仁、红花、水蛭活血化瘀,蒲公英、重楼清热解毒,茯苓白术、党参、黄芪、灵芝、山药益气健脾,焦三仙健脾开胃,麦冬、天冬、石斛生津养阴,
小蓟凉血,水蛭、僵蚕祛风通络,雄黄三粉以毒攻毒,配合四虫片解毒化瘀,以期控制血小板数目,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
本文是徐瑞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