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陶峰 人已读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俗称“中风”,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原来正常在脑血管内流动的血液由于某种原因跑到了血管外。
缺血性脑卒中:血液凝块堵住了血管造成血液无法通畅流动。
无论是哪一种脑卒中,都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严重损害,具有高死亡率,即使抢救成功,也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进食困难,认知障碍等等,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乡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20)/10万,存活者中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经神经内科临床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康复知识的缺乏,患者甚至我们的一些临床工作者也会陷入康复误区。
那么接下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误区一:脑卒中后挂盐水吃药最重要,其他都不重要。
因为地域的认知差异或者康复费用等原因,很多患者和家属认为脑卒中经过药物治疗,身体功能就能恢复如初,不愿意做康复。事实是一些轻症的患者经过临床药物治疗确实是可以恢复正常,但是大部分的患者都需要经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功能。如果期待有特效药可以吃,一吃就恢复正常,那无异于天方夜谭了。
误区二:康复治疗以后再做也来得及,先回家修养一段时间再说。
脑卒中的黄金康复时间是发病后6个月,特别是前3个月。康复介入得越早,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与发病前的状态差异越小。如果往后拖,势必会产生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比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僵硬疼痛、肩关节半脱位、手指肿胀疼痛、膝关节反张、足下垂、骨质疏松等等。特别是半边肢体软瘫的患者,大部分时间卧病在床,更容易产生难以痊愈的压疮、坠积性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会威胁生命的并发症。所以康复介入要趁早,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稳定后48小时内即可介入康复。
误区三:患者过度依赖家属,家属包办一切。
脑卒中后,患者突然失去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往往心情比较低落,懒于动弹。而在传统观念中,家人生病了,家属也会将患者照顾得无微不至,患者原本能自己完成的事也被包办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了常态。然而,不同于其他疾病,脑卒中患者病情平稳后,宜动不宜静。我们提倡患者尽早活动,能自己完成的事情绝不假人于手,这不仅是让家属省力,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得到锻炼,实现生活自理,甚至回归社会。患者家属需要做的应该是保护患者的安全,防止跌倒,给予精神支持,鼓励督促其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误区四:患者都昏迷了,不需要做康复了。
患者陷入昏迷,无法自我活动,这时更需要康复的介入,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预防关节软组织挛缩,预防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废用性并发症的形成,防止这些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后期康复。
误区五:康复锻炼不就是抬抬腿,举举手么?我自己锻炼就可以了。
脑卒中康复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全面康复。它包括物理因子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站立床训练等等。脑卒中又分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每个阶段的治疗方式和侧重点都不一样的。在病房里进行的早期康复治疗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想当然的觉得自行锻炼就可以,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产生了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再寻求专业的康复治疗就事倍功半了。
误区六:越早下地走路,恢复得越快。
能尽快恢复独立步行能力是患者及家属的迫切愿望,在病房中经常能看到家属架着患者拖行。这样其实非常危险,一是容易跌倒,可能造成二次脑损伤。二是会引起成关节的疼痛。在康复早期,下肢肌肉力量还不足以控制髋膝踝关节,过早的步行会导致关节不稳,加速关节磨损,出现关节疼痛,而疼痛的出现往往又会打击患者康复的积极性。三是会加速异常步态的形成。健康的人行走时可以轻松自如地控制双腿交替抬高完成迈步,而脑卒中患者因为共同运动的存在、肌张力过高或足下垂,不能有效地缩短下肢。为了完成迈步,他们会向健侧倾斜身体抬高骨盆,而骨盆的抬高是有限的,那这时候患者就会将腿从外侧划弧线向前,将脚落回正前方,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划圈步态。而异常的步态会消耗大量的体力,患者往往处于紧张绷直状态,这势必会导致上肢肱二头张力增加,形成挎篮姿势,阻碍上肢动能的恢复。过早下地走路引起的种种不良后果,将会造成康复进程停滞不前。
怎么样,这些误区,您是否有遇到过呢?
本文是陶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