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彬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胸外科
肺结节微创术后上肢功能锻炼
670人已读
胸外科术后上肢功能锻炼
单孔胸腔镜手术凭借创伤小、恢复快的显著优势,已成为当下胸外科的主流手术方式。然而,临床上仍能见到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上肢活动受限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术后未进行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
一、手术刀口的影响
人体胸壁从外至内,依次由皮肤、皮下筋膜、皮下脂肪、脂肪肌肉间隙、肌肉筋膜及肌肉、肌肉间隙、肌肉筋膜及肌肉、肋骨构成。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切口,通常选择在腋下背阔肌前缘的第 4 或第 5 肋间,长度约为 3 - 5cm。





刀口的愈合过程可分为凝血期、炎症期、修复期、成熟期这四个阶段:
- 凝血期:手术时,刀口创面由电刀灼烧切割组织形成。灼烧能迅速促使刀口周边小血管内形成凝血块,从而瞬间阻止伤口出血。
- 炎症期:刀口缝合后,刀口周围组织坏死会引发白细胞在刀口内聚集,以杀灭细菌并溶解吸收坏死组织。此时,刀口会呈现红、肿、热、痛的症状,炎症期大约持续 4 - 6 天,这正是术后到出院前的时间段。
- 修复期:刀口内坏死组织被吸收后,炎症得到控制。组织内的干细胞会分化形成新的组织细胞,并进一步发展为肉芽组织。肉芽组织逐渐老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修复期大约从术后 4 天持续至 24 天。到术后第 7 天,刀口已度过炎症期,完全进入修复期,此时刀口修复得较为结实,医生便会拆除刀口皮肤上不可吸收的缝线。若刀口采用可吸收缝线进行皮内缝合(即美容缝合),则无需拆线。
- 成熟期:这是刀口瘢痕组织重塑的阶段。术后 1 个月,刀口内的肉芽组织会完全转变为瘢痕组织。术后 3 个月至 1 年,瘢痕组织还会持续增粗,我们能直观地看到皮肤刀口疤痕变宽增厚。同样,在肉眼看不到的深层,肌肉切口疤痕也会增粗,并牢固地固定在肋骨上,限制肌肉位移。1 年后,刀口瘢痕组织会逐渐水解吸收,我们会发现皮肤瘢痕逐渐变软变薄,颜色变淡。同理,肌肉瘢痕也会变软变薄。上肢活动牵拉有助于促进刀口瘢痕变软变薄的过程(就如同练习劈叉压腿的原理),经过长期练习,上肢活动受限的情况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一过程一般可持续至术后 2 年。
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创伤微小,是相较于既往手术切口而言。但从组织损伤深度来看,全层胸壁被切开,刀口缝合后,多层肌肉筋膜会粘连固定在肋骨上。当患者抬举上肢时,会牵拉刀口瘢痕,引发疼痛。为减轻疼痛,患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减少上肢活动。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上肢抬举受限。


二、锻炼方法
在刀口瘢痕增生前,我们应适度开展上肢锻炼,促使刀口疤痕尽早拉长、变薄,避免上肢抬举活动受限。锻炼方法很简单,就是抬举上肢。建议患者每天坚持进行此项活动,持续半年至 1 年。



本文是赵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