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麻勇 三甲
麻勇 主任医师
哈医大一院 肝脏微创外科

“胆漏”,你了解吗?

1462人已读

说说“胆瘘”

孟展志 麻勇

本期内容,和您说说“胆漏 / 胆瘘”。发生初期因没有瘘管形成,称为胆漏。1周左右,胆汁流出道被纤维组织包裹,瘘管形成,即称为胆瘘


肝胆医生在与患者术前沟通时,通常会提到“术后胆瘘”的发生可能。而这,总是会让大多患者 “闻瘘色变”。那么,“术后胆瘘”究竟是什么,真的会让人“胆”战心惊吗?

图中绿色部分即为胆道系统(胆囊+胆管)

首先为您科普一下临床上所说的“胆瘘”。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经过肝内胆管的运输由肝总管储存在胆囊内,进食后胆囊收缩并将胆汁由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帮助肠道消化。临床上所说的“胆瘘”,是指胆汁在上述路径的输送过程中泄漏出来的情况。如果临床医生发现,在患者术后的腹腔引流袋里有黄褐色液体引出,则说明大概率是发生了胆漏!

事实上,胆汁是有菌的,所以胆瘘会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甚至严重会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而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如何避免胆瘘发生以及如何及时发现并处理胆瘘,始终是临床治疗过程中的焦点。

进一步为您科普:胆瘘有医源性、创伤性与自发性三种病因,临床上以医源性也就是“术后胆瘘”最为多见并以胆囊切除术后为多发。在临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为肝胆外科的常见手术,但就是这种普外医生眼中的“入门级”术式,却常常因为胆道解剖结构的变异复杂以及术中突发状况的不可预见等,而令“胆瘘”突袭!而能否化险为夷,则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及医术水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关心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问题的朋友可多加关注:单纯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是可以通过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去病除”的。但是,病程过长未予重视的胆囊结石,则会因体位改变等情况导致胆总管结石的发生。这种情况下,临床通常会推荐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但随着胆管切开再修补而来的,胆瘘风险也会相对较高。有研究表明,合并糖尿病及胆总管直径小于1厘米,是此种术后胆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此外,因胆总管囊肿、肝门胆管癌、胆管远端占位等需进行胆肠吻合术的患者,也会因吻合口张力过大、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或胆管变异等原因,存在术后胆瘘的可能。不过,得益于医疗行业的科技发展与技术进步,达芬奇机器人凭借其“优于人手活动度与稳定性”的机械臂,而备受外科医生青睐与患者信赖。借力机器手臂,患者术后的胆漏发生率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部分患者可能心有疑问:不是给我做肝脏手术吗,为什么会出现“胆瘘”呢?其实,肝脏手术不仅会因为血管的结构复杂而险象环生,而且肝内胆管的临床处理也必须讲究,如稍有不慎,术中的“细微”破损就会导致术后的“汹涌”胆瘘。知道吗,肝部分切除术后,胆瘘的发生率通常在3% ~ 12%左右,而患者高龄、术前白细胞计数增高以及手术时间延长等,都是造成术后胆瘘的危险病因。此外,肝切除后断面胆管结扎不牢固以及术中损伤胆管等,也都有可能导致胆瘘的发生。

事实上,国际肝脏外科研究组根据胆瘘对患者临床治疗的影响情况,将胆瘘分为 A、B、C 三级:A级为绝大多数胆瘘患者情况,对患者临床治疗无太大影响;B级对患者临床影响较大,需进一步给予内镜或介入治疗;C级则需对患者进行二次手术治疗。

由于“术后胆瘘”多于医生查房时通过观察患者腹腔引流性质时发现,故胆汁一般不会因积聚腹腔而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通常临床对症补充白蛋白、控制血糖并根据引流液具体量而逐步向外撤管,可使胆管破口逐渐封闭愈合。因此,需要做肝胆手术的患者大可不必“胆”战心惊,只要保证引流通畅并悉心遵从医嘱、保持良好心态,就一定能够尽早拔除引流。

最后,送一份来自我们哈医大一院肝脏微创外科的暖心提醒:肝胆疾病非一般,切勿久拖或不看;正规机构来就诊,呵护肝胆助平安!

麻勇
麻勇 主任医师
哈医大一院 肝脏微创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