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付朝杰 三甲
付朝杰 副主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糖原累积病

1001人已读

糖原累积病是在2018年5月11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纳为第一批的罕见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本身相关的酶出现问题,导致患者患上此病。根据相关缺陷,在临床疾病上可分为十二型,其中Ⅰ型和Ⅱ型最为常见。

糖原累积病Ⅰ型和Ⅱ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l,TypeⅡ,简称GSD1,GSD2)也被叫做糖原贮积症Ⅰ型和Ⅱ型,是因不同基因缺陷引起的一组糖原代谢障碍性疾病, 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糖原累积病Ⅰ型为肝糖原沉积病也叫做von Gierke病,主要包括Ⅰa和Ⅰb两种亚型。Ⅱ型为心肌糖原沉积病也叫做pompe病,主要分为婴儿型和晚发型。

在国外,不同人种之间,Ⅰ型总发病率约为1/10万~1/2万,Ⅰa型占80%;Ⅱ型发病率1/10万~1/1.4万。中国台湾约1/5万,国内暂无大流行病学数据。

01病因

Ⅰa型是由于G6PC突变使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所致。典型表现为婴幼儿期起病的肝脏肿大、生长发育落后、空腹低血糖、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乳酸血症等。

Ⅰb型是由于SLC37A4基因突变使葡萄糖-6-磷酸转移酶缺乏所致。患者除了有Ⅰa型表现之外,还可有粒细胞减少和功能缺陷的表现。

Ⅱ型是由GAA突变导致α-1,4-葡萄糖苷酶缺陷,造成糖原堆积在溶酶体和胞质中,使心肌、骨骼肌等脏器损害。根据发病年龄、受累器官、严重程度和病情进展情况可分为婴儿型和晚发型。

02病症

糖原累积病1型和2型相关病症有所不同。

1、糖原累积病Ⅰa型

糖原累积病Ⅰ型以Ⅰa型更常见。

①严重的低血糖、喂养困难、嗜睡、嘴唇发紫、指尖发紫以及反应低下等是新生儿期主要表现。

②儿童期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生长迟缓、反复鼻出血、低血糖抽搐、腹泻和呕吐等。

③从未确诊及治疗的成年患者可多发肝腺瘤、慢性肾衰、严重痛风伴多发痛风石、骨质疏松等就诊。其他少见表现包括肺动脉高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和肝腺瘤癌变等。

痛风石是谷氨酸钠尿酸盐在皮下聚集形成的结晶。

2、糖原累积病Ⅰb型

糖原累积病Ⅰb型除以上表现外,还可有反复感染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口腔溃疡、炎症性肠病、肛周溃疡、关节炎和脾大等。

3、糖原累积病Ⅱ型婴儿型

婴儿早发型可根据预后分为经典型和非经典型。

①经典型大多在第1个月即可出现症状,如肌肉松软、无力、喂养困难、运动能力落后于同龄人等。多在1年之内死于左心衰竭或肺部感染后心肺功能衰竭。

②非经典型在出生后1年内出现肌肉无力、运动发育落后,大多在幼儿时期死于呼吸衰竭。

4、糖原累积病Ⅱ型晚发型

晚发型于1岁后至60岁发病。大多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近端肌力下降和呼吸功能不全,易疲劳、仰卧起坐、上下楼梯、蹲起困难和行走无力,少见心脏受累以及少数突发呼吸衰竭。

03检查

糖原累积病1型和2型相关检查。

1、糖原累积病Ⅰ型

①血液检查

糖原累积病Ⅰa型患者通常表现为空腹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以及高脂血症。糖原累积病Ⅰb型患者除以上改变外,还有反复或持续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

②腹部超声/CT

显示肝脏体积增大、弥漫性病变或有脂肪肝样改变。可看到单发或多发性肝腺瘤,为形态规则的低回声或中高回声,可伴有钙化灶。肾脏体积增大,可伴弥漫性病变、回声增强、皮髓质分界不清和肾或输尿管结石。

③心脏超声

少数患者可显示心脏超声异常,包括左房增大,左室后壁轻度增厚,二尖瓣前叶增厚伴关闭不全,合并房间隔缺损和肺动脉高压等。

④头部MRA

极少数患者出现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基底节动脉等狭窄,伴广泛侧支循环形成时即为moyamoya脑血管病变。

⑤基因分析

G6PC或SLC37A4基因检测,检测方法包括Sanger测序、糖原累积症基因二代测序和全外显子分析等。

2、糖原累积病Ⅱ型

①血清肌酶测定

血清肌酸激酶轻中度升高,伴乳酸脱氢酶、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和丙氨酸转移酶升高。

②心脏检查

婴儿型患者大多有心脏受累,晚发型患者心脏无明显受累。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心电图提示PR间期缩短,QRS波群高电压。超声心动图见心肌肥厚,早期伴或不伴左室流出道梗阻,晚期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

③肌电图检查

多为肌源性损害,可出现纤颤电位、复合性重复放电、肌强直放电,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波幅降低等。神经传导检测正常。

④肌肉活检病理检查

可见胞浆内大量空泡,PAS染色糖原聚集,SBB染色脂滴成分正常,溶酶体酸性磷酸酶染色强阳性。肌肉活检常用于晚发型患者,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婴儿型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

⑤GAA活性测定

外周血白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或肌肉组织培养行GAA活性测定,患者酶活性显著降低有确诊意义。用质谱方法测定干血滤纸片GAA活性具有方便、快速、无创等优点,可用作筛查和一线诊断方法。

⑥基因分析

GAA基因检测,检出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有确诊意义。

04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综合判断。

1、糖原累积病Ⅰ型

对于有身高增长缓慢且肝脏明显增大的患者可初步怀疑糖原累积病Ⅰ型。发现低血糖、高血脂症、高乳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Ⅰb型患者还有反复或持续性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确诊意义。基因检测发现G6PC或SLC37A4基因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可确诊

2、糖原累积病Ⅱ型

对于1岁前起病、肌无力、心脏扩大、心肌肥厚、血清CK升高的患者,应怀疑婴儿型糖原累积病Ⅱ型可能。如果是缓慢进展的肌无力患者应考虑晚发型糖原累积病Ⅱ型。肌肉活检病例检查发现胞浆内大量空泡,PAS染色糖原聚集,SBB染色脂滴成分正常,酸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外周血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GAA酶活性明显降低有确诊意义。发现GAA基因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可确诊。

鉴别诊断:糖原累积病Ⅰ型需要与肝脏增大伴有低血糖的疾病相鉴别(如糖原累积病Ⅲ型、Ⅵ型、Ⅸ型、Fanconi-Bickel综合征等)。糖原累积病Ⅱ型婴儿型需要注意与糖原累积病Ⅲ型、Ⅳ型、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原发性肉碱缺乏症、脊髓性肌萎缩Ⅰ型等鉴别。晚发型患者应注意与糖原累积病Ⅲ型、Ⅳ型、Ⅴ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线粒体肌病、Danon 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鉴别。

需要与其他表现相同的疾病相鉴别

05治疗

糖原累积病Ⅰ型主要治疗原则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纠正代谢紊乱、减少或延缓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饮食治疗和营养管理

生玉米淀粉是饮食治疗和营养管理的核心。1岁左右开始添加,按照1.6~2.5g/kg标准,1份淀粉2份凉白开水的比例混合,每3~6小时一次。营养来源 60%~70%为糖类,10%~15%为蛋白质。限量进食 含葡萄糖、蔗糖、乳糖和果糖的食物。

2、血糖管理

将血糖控制为餐前或空腹3~4小时血糖3.9~5.6mmol/L。

3、对症治疗

①高脂血症,可选择以麦芽糊精为主要糖类、不含乳糖的乳类。

②高尿酸血症,根据尿酸水平,可使用别嘌醇抑制尿酸合成。

③高乳酸血症,婴幼儿选择无乳糖奶粉,年长儿服用碳酸氢钠。

④肝腺瘤者,可以进行随诊观察、手术切除、肝脏移植等治疗。

⑤肝脏病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蛋白尿、高尿钙、血尿、肾小管和肾功能损害等。监测主要针对以上改变而进行。建议在肾脏专科医生指导下治疗。

⑥可用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与粒细胞缺陷相关的严重感染、骨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

⑦其他并发症需要在相关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糖原累积病Ⅱ型主要以酶替代治疗、对症治疗和饮食治疗。

1、酶替代治疗

目前最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是使用重组人酸性α-葡糖苷酶进行酶替代治疗。

2、对症治疗

①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者,可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②若累及心脏,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③若有感染,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④运动和康复治疗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肌力。

3、饮食治疗

平时食用高蛋白、低糖类饮食,并保证足够的能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摄入。

相关诊疗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熊晖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科副主任

擅长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病、神经遗传病。从事小儿神经、遗传、罕见病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黄永兰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导师

擅长儿童内分泌疾病、遗传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矮小症、性早熟、肥胖、糖尿病。

结语:糖原累积病Ⅰ型与Ⅱ型患者的预后质量取决于能否早期诊治。Ⅰ型早期诊治的患者有明显生活质量改善,可以正常上学、工作、结婚和生育。Ⅱ型婴儿型患者常在1岁前死亡,早期诊治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晚发型同样可以明显延长带病生存期。此外,糖原累积病Ⅰ型与Ⅱ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父母的再生育发生遗传风险为1/4,因此,应当做好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以及相关的遗传咨询。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付朝杰
付朝杰 副主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