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粘宝宝“粘多糖贮积病,附组织和诊疗机构
黏多糖属于人体内的一种多糖,是构成细胞间节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如果说组织器官是房子,细胞们是一块块砖头,那黏多糖就是水泥,把砖头粘在一起。
黏多糖也有新陈代谢的,新生细胞需要补充在组织结构上,那就生成新的黏多糖来黏和这些生力军,衰老的细胞死去了,原本黏和它们的黏多糖就要代谢掉。身体里的黏多糖就这样在新生和代谢之间保持着平衡。
黏多糖本来就属于糖,是有很多单糖通过化学键聚集起来的,要代谢黏多糖,就需要特定的酶,先拆开化学键,把黏多糖分解成单糖,再通过肾脏完成代谢。
黏多糖贮积症就是黏多糖无法正常代谢,生成量远远大于代谢量,从而贮积在全身各脏器和组织中,引起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器官损害及功能障碍引发的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MPS) 是由于黏多糖降解相关的溶酶体酶先天性缺乏,使不同的黏多糖不能完全被降解,,黏多糖在体内积聚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黏多糖贮积症分为7个类型。各型的总发病率约为1/10万。不同国家其疾病谱分布差异较大。美国、英国以Ⅰ型和Ⅵ型多见;德国、澳大利亚以Ⅲ型多见;以目前国内数据来看,我国以Ⅱ型和ⅣA型多见,但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
黏多糖贮积症症状
1.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多数出生时正常1岁左右发病。出现特征性面容,头大、塌鼻梁、眼裂小、眼距过宽、唇厚外翻、舌增大外伸。常于2~5岁出现心脏瓣膜增厚、心肌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轻型患者5岁以后出现症状,轻度面容粗陋、角膜混浊和手足关节僵硬。智力正常,相对寿命影响较小。
2.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症状与Ⅰ型相似。多数患者为男性,极少数女性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特征性面容、身材矮小、爪形手、头大等。重型患者于2岁内发病,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呼吸系统障碍和心血管系统病变可导致重型患者于10~20岁死亡。轻型患者智力正常,病情进展缓慢。
3.黏多糖贮积症Ⅲ型
主要表现为严重智力发育落后。6岁以后面容轻度粗陋。无角膜混浊,身高正常。骨骼改变较轻。后期可出现关节僵硬、肝脾大等。
4.黏多糖贮积症Ⅳ
儿童期发病的类型严重且病情发展快速,晚发的患者病情发展相对缓慢。通常在出生后1~3岁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主要影响骨骼的发育。神经性或混合性耳聋。部分患者有心瓣膜病。
5.黏多糖贮积症Ⅵ型
症状与MPS Ⅰ型相似,发病较晚,患者智力正常。
6.黏多糖贮积症 Ⅶ型
症状表现轻重不同,临床与其它 型相似,患者有正常或有轻度智力异常。
7.黏多糖贮积症Ⅸ型
出生后不久即开始逐渐出现特殊面容。智力一般正常。多有肝脾肿大,骨骼发育不良可有鸡胸、膝外翻等骨骼畸形。这种类型极少,目前只有个例报道。
黏多糖贮积症病因
黏多糖贮积症共涉及11个基因编码的11种溶酶体酶,除MPSⅡ型为X连锁遗传外,其余皆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Ⅰ型是α-L艾杜糖醛酸苷酶(IDUA)基因突变,已报道有279种基因突变体;Ⅱ型是艾杜糖醛酸硫酸酯酶(IDS)基因突变所致,已发现至少632种突变。在亚洲地区有50%的黏多糖贮积症患者是Ⅱ型,在韩国占到54%,而在西方国家则是Ⅰ型的发病率高于Ⅱ型。基因的突变可能来源于患者父母,或患儿在胚胎的形成过程中自身发生突变等情况导致。
黏多糖贮积症检查
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酶学分析以及基因等检测来鉴别确诊。
1.常规查体
明确有无骨骼发育畸形、听力下降、关节活动状况、等协助诊断。
2、血常规
通过分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了解有无感染、贫血、出血等。
3、血生化
检查有无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损害、酸碱失衡等。
4、尿液检查
检测尿液中排出的黏多糖,有助于临床分型。
5、血象、骨髓象
观察患者骨髓或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情况,可在胞质中见到紫色深染颗粒,有助于鉴别诊断。
6、酶学分析
检测黏多糖贮积症的特异性溶酶体酶的活性分析,是诊断的重要指标。
7、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病变情况情况,选择相应部位的X线、MRI检查,以评估局部病变情况。
8、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检测分析,可以在早期发现潜在的致病因素和有助于明确诊断。
黏多糖贮积症治疗
黏多糖贮积症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提前治疗减轻对重要器官造成的不可逆损伤。主要有用药物对症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疗法。
1.酶替代疗法
当患者体内缺失特定的酶时,通常采用此法进行治疗。通过静脉注射,向患者体内注射含有缺失酶的药剂,替代缺失的酶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治疗费用会比较高。
2.干细胞治疗
这种治疗最好在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之前即可接受移植,这样可以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可维持正常发育和认知功能。一旦出现了临床症状或是体征,即使年龄很小时接受移植治疗,也只能稳定或是减慢疾病的进程。这种疗法对Ⅰ型、Ⅵ型、Fabry病、krabbe 病等有一定的疗效,但对 Ⅱ型、Ⅲ型和 Ⅳ型治疗效果较差。
3.基因治疗法
体外基因治疗策略是通过分析MPS患者编码缺陷酶的基因突变,将正常的酶基因转染细胞后再移植到患者体内发挥酶的作用。体内基因治疗策略是直接注射基因转移载体到组织,达到治疗黏多糖贮积症的目的。目前在动物模型研究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4.手术治疗
出现颈椎、胸腰椎、髋关节、膝关节等部位骨骼畸形者,可考虑采取骨科矫形手术。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可以减轻上呼吸道梗阻。咽鼓管置管术可改善听力。
5.其它
定期检查眼底,及早发现视神经病变;定期心脏超声检查,及早发现心脏瓣膜和心肌病变,瓣膜严重病变时可行瓣膜置换;定期检查四肢发育情况。
相关药物
青霉胺、拉罗尼酶、艾杜硫酸酯、加硫酶拉、Izcargo(pabinafusp alfa)、唯铭赞(依洛硫酸酯酶α)、艾度硫酸酯酶-β。
部分诊疗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张惠文
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儿童内分泌遗传科(出诊时间周六上午、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周四下午)
擅长:黏多糖贮积病,脑白质病,戈谢病,尼曼-匹克病的酶学诊断、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
北京协和医院
邱正庆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儿科(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二上午、周三全天、周五上午)
擅长:遗传代谢性肝病(糖原累积症、肝豆状核变性等)的诊治和产前诊断,熟悉较常见溶酶体病的临床分型。主要包括黏多糖病各型的鉴别。
患者组织
中国黏多糖贮积症I型患者联盟
Allian
中国黏多糖贮积症I型患者联盟(简称:中国黏多糖I型联盟),是由中国大陆地区的黏多糖贮积症I型患者张笑在社会各界相关方人士的参与、支持、助力下,于2018年发起共同建设的中国黏多糖贮积症I型患者联盟(张笑于2018年8月创建“中国黏多糖I型患者联盟-交流群:8月17日创建“粘多糖贮积症一型“微信公众号:同年9月15日发起“中国黏多糖贮积症I型患老联盟“;2020年6月30日,微信公众号改名为“黏多糖贮积症一型”)。
本联盟的成立是为了:
●纪念为溶酶体贮积症在中国遗传医学、临床诊断、治疗、引进药物与研发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先驱者施惠平教授;
●感谢并链接愿为黏多糖贮积症I型这一先天性遗传代谢病在中国的遗传病医学、检测技术、临床诊疗、医疗设备、引进特效药、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发展付出时间、钻研相关医学知识、奉献技术力量的各方临床医生、医学生、科研人员、政府、药企、媒体工作者、社会等各方助力人士;
●凝聚黏多糖I型中国患者及家属,提高黏多糖I型患者群体的奉献、付出,配合、参与行动力,促进中国临床医务工作者对导致患者全身组织、各脏器器官、呼吸系统、眼睛角膜、骨骼关节发育生长、活动功能障碍等各系统健康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推进黏多糖贮积症I型在中国临床诊疗、创新医药研发方面的发展、卫生医疗保障政策的建立与制度的出台;
●开展国际黏多糖I型在中国医学、临床、药物、研究与保障方面文献资料的信息分享,组织国内黏多糖贮积症I型患者群体在临床诊疗、药物引进、创新药物研发方面信息的查找与实践,以及开展以促进中国大陆地区黏多糖I型在诊疗医药保障政策制度出台为目的的医思宣教、实践倡导、社会公众倡导等活动。
微信公众号:黏多糖贮积症一型
北京正宇粘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
2012年,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非盈利性公益组织,主要致力于为粘多糖患者及家庭提供服务、救助和情感关怀,提倡互助、关爱,自强不息,热爱生命,提高社会对罕见病的关注度,促进社会对罕见病的了解,帮助粘多糖等罕见病患者获得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的权利。
愿景:黏多糖病患者及家庭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口号:爱让我们粘在一起
业务范围:
一、开展黏多糖知识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对黏多糖贮积症的关注和支持;
二、为粘多糖患儿和家庭提供科学的医疗信息;
三、组织粘多糖患者家庭的交流与互助活动,
四、为粘多糖群体提供关怀和救助,促进生活质量改善;
五、推动政府相关政策出台,提高黏多糖病患者的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
新浪微博:正宇粘多糖罕见病关爱中心。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