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有创干预治疗
急性胰腺炎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胰腺疾病。20%~3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会发展为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和胰周的感染坏死几乎都需有创干预治疗。
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策略为微创升阶梯疗法,导管引流为第一步。国际指南建议延迟导管引流并给予抗生素治疗,直至感染胰腺和胰周坏死被包裹;包裹性坏死的形成通常需要4周。延迟有创干预主要是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经过抗生素治疗,可能使部分患者无需再接受有创干预。
然而,延迟导管引流仍存在争议。在对胰腺病专家进行的一项国际性调查中,45%的专家建议在诊断为感染性胰腺和胰周坏死后应立即进行导管引流。此外,美国胃肠病学会最新临床实践指南也指出,若可疑为感染坏死性胰腺炎,即使在疾病早期也应积极考虑导管引流。
在微创和内镜治疗手段辅助下,理论上无需等待包裹性坏死形成,即可安全实施导管引流。然而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发现:即刻导管引流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并不优于延迟引流;且即刻引流的患者因感染性坏死而接受的干预较多,而延迟引流则使得该组1/3以上患者不再需要外科干预。与延迟引流相比,即刻引流并未改善患者预后。另外,在死亡率方面,即刻引流的预后并不差;而且对于病情迅速恶化的病例,建议早期进行导管引流治疗。
因此,诊断为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后,初始可采用抗生素进行保守治疗。感染性坏死性胰腺炎未来研究的重点也可着重于改善抗生素的使用,包括改进抗生素用药方式等。延迟引流的患者接受有创干预更少,并发症少,从而获得较好的预后。
本文是张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