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佩梅病,遗传性脑白质疾病—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及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
佩梅病(Pelizaeus Merzbacher disease,PMD)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遗传性脑白质病,发病原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人类蛋白脂蛋白1(PLP1)基因突变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眼球震颤、肌张力减低,多数患儿会出现认知障碍。主要男性发病,PMD发病率在美国为1/50万~1/30万,在德国为0.13/10万。我国尚缺乏相关流行病学数据。
01PMD病因
PMD的致病基因位于Xq22的蛋白脂蛋白1(proteoli pidprotein1,PLP1)PLP1基因全长约l7kh,含有7个外显子,编码含有276个氨基酸的PLP1蛋白和其剪切异构体DM20。PLP1是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的主要成分,约占整个髓鞘蛋白的50%。其主要功能是组成并稳定髓鞘同时对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发育起重要作用。PLP1如果发生重复突变、点突变、剪切位点突变及基因缺失突变等。可使PLP1蛋白表达过度或表达下降,导致髓鞘形成异常和(或)少突胶质细胞死亡,使得广泛白质区域髓鞘缺乏或减少。
02PMD症状
PMD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及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按临床表现和起病年龄的不同分为6型.
1、先天型
先天型最严重的类型。PMD出生时起病,表现为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吞咽困难、部分患儿可有癫痫发作。认知功能严重受损,语言表达严重受累,但一般患儿有理解语言的能力。无法独立行走,肢体逐渐痉挛。该类型病情进展更快多数于儿童期死亡,少数存活期较长一般也不超过30岁。
2、经典型
经典型PMD多于生后数月内发病,通常不超过5岁。早期多表现为眼球震颤、肌张力低下。10岁前运动功能可缓慢进步,上肢可有运动能力和行走能力,继而出现逐渐退化,随病程进展眼球震颤可消失,出现运动发育障碍,如步态蹒跚、共济失调、四肢瘫痪等,该型患者可存活到3O~70岁。
3、中间型
中间型PMD是一种介于经典型和先天型之间。症状与该病的经典型和先天型相似。病情进展速度比经典形型快,比先天型慢。
4、无PLP1综合征
这种类型比较特殊,没有眼球震颤表现。婴儿期通常发育正常,主要表现为轻度四肢痉挛性瘫痪,共济失调,轻至中度认知功能受损,患者通常能够学会走路,常会在青春期后出现倒退,少数患儿可伴有轻微周围神经症状。该型对寿命影响较小。
5、复杂型痉挛性截瘫
大多数患儿在1岁以内时发育正常,1-5岁时开始发病,主要症状为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进行性下肢无力和痉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膀胱痉挛)、无或轻微认知障碍和语言功能。预期寿命通常为40-70岁。
6、单纯型痉挛性截瘫
该型是PMD中最轻的一种,患儿1岁内通常发育正常,1~5岁起病,也可30~4O岁才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逐渐出现的下肢进行性无力和痉挛,自主功能紊乱(如膀胱痉挛)。患者无眼球震颤和认知功能影响。寿命多正常。
03PMD检查与诊断
一、影像检查
1、头颅核磁共振 (MRI)
PMD影像学主要表现髓鞘发育不良或髓鞘完全无发育。
2、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PMD是髓鞘形成障碍性疾病,Cho水平不高,与脑白质脱髓鞘疾病比较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因检测
对已发现PLP1相关疾病的PLP1基因突变142种包括重复突变、点突变与缺失突变进行检测,对于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
PMD需与PMLD、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Salla病相鉴别。
04PMD治疗
佩梅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但在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方面都有突破进展。
1、干细胞移植治疗
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已在部分患者中取得了进展。但仍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移植的可能成为治疗PMD的一种方法。[1]
2、基因治疗进展
Myrtelle公司2022年5月11宣布通过一项针对 Pelizaeus-Merzbacher 病 (PMD) 的新型基因治疗计划。使用基因沉默策略(如反义寡核苷酸和人工miRNAs)抑制Plp1过表达的临床前小鼠研究表明,降低Plp1蛋白水平能够改善PMD金标准小鼠模型的表型,恢复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增加髓鞘形成,改善性能,使呼吸功能正常,并延长寿命。这些临床前研究证实,这些方法可能为人类提供重要的治疗选择。
05
部分相关医疗机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静敏
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后
擅长:神经遗传性疾病特别是遗传性脑白质病的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智力低下相关疾病以及神经遗传病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及治疗研究,发育中脑癫痫机制。
出诊科室:小儿神经内科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三全天
(时间变动以科室公布为准)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彭镜
主治医师,博士
擅长:小儿癫痫(脑电图) 遗传代谢性疾病(血尿代谢筛查报告分析) 智力低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结脑、隐脑、病脑、化脑)。
出诊科室:儿科
出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
(时间变动以科室公布为准)
06患者组织
中国佩梅病关爱中心
佩梅病宣传,患者互助互爱!
中国佩梅病关爱中心成立于2020年8月8日,简称PMDCC,成员为患者、患者家属和医生。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王静敏教授及其团队的大力协助下,中国佩梅病关爱中心一直在成长。
07
患者组织
亮点连接罕见病关爱之家
亮点连接罕见病关爱之家,是由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和家属发起的病友公益组织。我们将致力于患者服务、医患科普、医疗推动和政策倡导,力求提升每一个患者的生存质量。希望连接亮点,点亮希望,最终让这一类不治之症可防可治。
脑白质营养不良(Leukodystrophy 简称LD)是一系列基因突变造成的罕见病,疾病引发脱髓鞘或髓鞘生成障碍等问题(髓鞘是神经的保护层),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并可能伴随周围神经系统异常,是一类致残致死率高,且目前无法治愈的病症。主要包括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克拉伯病(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GLD)、亚历山大病、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 (VWM) 、Zellweger综合征、卡纳万病(海绵状脑白质营养不良)、佩梅病(PMD) 、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AGS)、Leigh综合征等50多种疾病。
同样因为是罕见病,很多医生并不熟悉这类疾病,一旦误诊将延误宝贵的治疗时机,如果疾病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的医学是无力回天的。
因为患者、来自患者、服务患者。
Of the patients, by the patients, for the patients.
病友服务
亮点连接会第一时间帮助病友了解疾病、建立正确面对疾病的信心。并提供以下病友服务:
①遗传咨询(家族风险推演、再次生育风险规避建议)
②医疗服务的对接
③健康生活指导
④干细胞移植后的康复指导
⑤周日晚8点直播分享
专业顾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静敏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彭镜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付斌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曹立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王剑教授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钱晓文教授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罗飞宏教授
08
日常
1、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患儿出现的功能障碍,通过关节活动、增强肌力训练、平衡、站立、行走、言语等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其运动、言语和认知功能。
2、PMD为X连锁隐性遗传,通常仅男性发病,女性为携带者,建议PMD患者母亲的女性家庭成员在婚前或孕前筛查。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