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遭遇扑朔迷离的“血管环”,宝妈这样做……
宝妈相见不相识,却因“同病”更相怜。为母则刚,打到一个妈妈太容易了,只要孩子一生病,她的小宇宙就会失灵。
近日,来自江西的朱女士(化名)与来自陕西的李女士(化名)从素未谋面到结成盟友。原来,两位宝妈都是在怀孕期间检查出宝宝患有一种称为“血管环”的先天性心血管结构异常的疾病,此次相约结伴带着宝宝来到省广东省妇幼心脏中心,同一天入院,同一天手术,几乎同天出院,从“病友”到“盟友”再到“战友”,两位宝妈诸多感慨。
怀孕时埋下的“心”病
朱女士和李女士都是在怀孕20周之后做胎儿产检时发现宝宝有心血管畸形。
出生后,朱女士的宝宝欢欢(化名)诊断为右位主动脉弓,迷走左锁骨下动脉,kommerell憩室:主动脉从右边开始,而不是正常的从左边,并从降主动脉发出一个不正常的分支。 这个不正常的分支经过食道后面,连到左臂(左锁骨下动脉)。
李女士的宝宝瑞瑞(化名)诊断为双主动脉弓:主动脉从心脏开始形成一条大血管,然后分为两个拱门: 分别在气管和食道的两边,然后两个弓形血管汇合成一条血管(降主动脉)。这是两种常见的血管环。
“当时人都吓傻了,以为与心脏相关的问题都很严重,不知所措。“王女士说,后来了解到可以手术治疗,手术成功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才略显心安。

微创小切口,住院周期短,给妈妈们吃颗“定心丸”
出院时,与王女士同行的李女士说:总算放心了,手术不用心脏停跳,手术伤口部位也不在心脏正中,而在侧胸小切口,关键宝宝整个住院周期只有5天。悬在两位妈妈心上的剑终于放下了。
像双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右位伴左位动脉导管的血管环症手术相比心内畸形的纠治较简单一些,一般不需要体外循环,在大多数情况下,外科医生会在胸部左侧开一个切口,然后从肋骨之间进入这个区域。例如,对于双主动脉弓,外科医生将切短并缝合其中一个劣势弓形部分,这样主动脉就不会再环绕或者压迫气管或食道,恢复比较快。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是关键,所有的手术治疗均要在气管出现明显或严重狭窄之前进行,如果等气管出现严重狭窄甚至软化,再进行手术治疗,那么在血管环畸形纠正之后,软化狭窄的气管比较难以复原,这也是临床上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会导致呼吸机撤离困难,影响患儿康复。

按时产检,定时复查,及时“排雷”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于主动脉弓或主肺动脉的一些主要分支起源、路径、连接或数量的先天性发育畸形,造成这些异常的血管呈环状缠绕气管和(或)食管,宛如绕在小树苗上的绳子,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越绕越紧,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气管和(或)食管压迫症状,统称环状血管症或气管血管环症。其类型较多,但比较常见的包括双主动脉弓、右位主动脉弓伴左位动脉导管未闭或左侧动脉韧带、迷走左肺动脉等等。近年来,Kommerell憩室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它是血管环的一种类型, Kommerell憩室是一种罕见(0.5-2%)的囊性动脉瘤样扩张,起源异常的左或右锁骨下动脉由Kommerell憩室发出。Kommerell憩室可以引起呼吸困难、吞咽障碍或者胸痛,在成年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主动脉夹层的风险更高,但多数患儿在早期无症状。
随着产前超声诊断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的气管血管环症都可以在患儿出生前得到比较明确的诊断。产前检查发现宝宝有头臂血管畸形或者气管血管环症之后,亦不用太过担心,需要到小儿心脏专科找专业医生进行咨询,更重要的是,等宝宝出生后要遵医嘱随访和完善相应的CT检查和纤支镜检查。有血管环的宝宝出生后可能出现这些症状:呼吸困难(尤指在进食时),持续咳嗽,胃酸反流。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血管环的症状是轻微的,但是妈妈们也不要因此而置之不理,讳疾忌医。由于医学的巨大进步,血管环的患儿通过手术治疗后,将继续过富有成效的美好生活。
本文是孙善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