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卫健委要求三级医院都得设立,但这个独立科室却在DRG实施后普遍亏损?
DRG实施后,一位三甲医院院长找到风湿科主任说:「你看,你们科长年亏损。」
主任答:「院长,你看我们都亏,要不你把我们撤了算了。」
这下,院长着急了:「不能撤,你们是省级重点学科,不能撤!」
这是一个发生在医院里的真实故事,也是DRG下风湿免疫学科发展受阻的缩影。
「从目前辅导的400多家医院看,DRG下风湿科基本都是亏损的。」DRG研究与实践联盟理事长左华告诉健康界。
这在某三甲医院风湿科主任口中也得到了印证,他对健康界表示:「2021年启动DRG正式付费后,我们科第一个月就亏损了十多万。」
风湿科(也有称风湿免疫科)在国际上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史,但在我国内科学中却是最年轻的一个专业学科。
风湿免疫疾病可以分为10大类,包括100多种疾病,是综合医院中病种最多的学科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栗占国曾介绍,「中国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加起来超过一个亿。」
这相当于14人中,就有一人患病。
与此同时,风湿免疫患者面临大量未满足的需求。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数据显示,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达标率只有8.6%。2019年,登记注册的风湿免疫病专科医生仅7000余名,平均约每20万人口才能拥有1位风湿免疫疾病专科医师。
2019年10月,国家卫健委重磅文件落地,给风湿免疫科带来好消息——按照《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原则上应当设立独立的风湿免疫科室,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风湿免疫科。
然而在实际落地3年后,风湿免疫科药占比高、检查检验占比高,但操作性收入少的特征成了科室发展的最大桎梏。
尤其是在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下,风湿科普遍权重(RW,反映疾病资源消耗程度)、病种组合指数(CMI,代表某病组难度系数)低。
药占比、检查检验占比难降
风湿类疾病,被喻为「不死的癌症」。很难根治、治疗周期长、伴随慢性疼痛,是风湿病的特征。
作为以慢病为主的内科科室,风湿科有着药占比、检查检验占比高的特征。
这是因为风湿科患者的诊断主要依赖检查检验的数据,包括生化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血清学检查(类风湿因子、补体C3C4、循环免疫复合物、免疫球蛋白等)、影像学检查(X线、CT扫描、超声、MRI扫描、PET-CT等)等。
而确诊后的治疗又以药品为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风湿科主任丁峰告诉健康界,内科病基本都以传统的药物治疗为主。进入21世纪后,肿瘤、免疫等慢病是创新药的研发趋势,免疫检查点疗法(如PD-1、CAR-T等)是当下最热的新药研发方向之一。
而风湿病,多数都是因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疾病,恰恰是引入创新药数量最多的科室之一。因此科室药占比一直不低。
来自《协和医学杂志》近期刊发的文章显示,以风湿病最常见的代表「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数据显示患者每月用于疾病的支出约为1000-5000元,其中药费占比59.49%,检查费占比19.07%。
也就是说,患者用于药品和检查检验的治疗费用高达78.56%。
在带量采购和药品零差率等政策下,医院还要为人员、物力、电力的投入和药品损耗买单
但往往风湿科患者又以疑难杂病为主,丁峰介绍,风湿患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脏器损伤的非常多,其疾病表现与皮肤、神经、心、肝、脾、肺、肾都相关。
有风湿科主任向健康界举例介绍,要确诊一个已经有血液系统损害的红斑狼疮患者,一套检查下来就得两三千,再结合疾病本身的免疫系统检查,最后治疗费往往会超出医保支付标准。
风湿科疾病权重与科室收治患者情况不对等,一方面和学科特征有关。
DRG是按照解剖学分类,而并非医院常见的临床学科分类。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风湿免疫疾病,往往和骨科分在同一ADRG组里。
但相比骨科,风湿科并发症、合并症多,且以药品和检查检验为主、操作少,并不占优势。
另一方面,权重测算计算的是该DRG组的平均费用,不考虑患者的就诊科室及不同级别医院中患者病情复杂程度。
而风湿科这一年轻学科大多分布在三级医院,二级占比很少、基层几乎没有,最复杂的患者都转入风湿科,资源消耗多,但却因同一病组中其他科室例数多、均费低,而被摊平。
「我命由天不由我,风湿科病组的权重不是风湿科决定的。」左华进一步解释风湿科面临亏损的原因,一方面风湿科患者不一定在风湿科就诊,治疗不规范等原因拉低了病组次均费用;另一方面风湿科所在的病组中,其他科室(如骨科)例均费用偏低。
病种权重普遍不高下,风湿科的CMI值也很难提高。这是因为「某科室的CMI=∑某科室的工作权重/该科室的全部病例数」,分母不变,分子偏小,CMI值偏低。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