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听话”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小岳曾被确诊轻度抑郁,在安肯完成半年的心理咨询后,她已摆脱了抑郁的束缚,在临别之际,小岳希望将自己的故事告诉更多人,呼吁家庭不再培养“听话”的孩子,而是真正看到孩子,接纳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
她告诉我们:“我从小就是别人眼中听话懂事的乖乖女,学习从来不让父母担心,尽管父母没有对我有很高要求,但是我会给自己施压,觉得只有努力,将来才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在家中显得成熟稳重,不给父母增加任何负担,总是压抑自己,渐渐变得越来越敏感自卑,而且很容易陷入情绪漩涡,直到对一切都失去兴趣。
经过咨询后,我才发现抑郁就像是一个契机,我终于可以卸下面具表达我自己,不用再考虑任何人的感受。”
在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群体中,很多都是像小岳一样,是从小不需要父母操心,特别懂事的孩子。
事情发生的毫无征兆,甚至很多父母不能理解,孩子之前一直好好的,怎么忽然生病了呢?
从小“听话”的乖孩子
为什么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在父母看来,听话不是一件坏事,父母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孩子听从父母的安排就可以在很少事情上少走弯路。
但一味的让孩子“听话”,孩子未必会真的优秀,还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
忽视真实的自己,身心不能健全发展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像弹簧,如果父母管控过度,势必会出现反弹,有些孩子在父母面前规矩、十分懂事,一旦脱离了父母的视线,就变成完全相反的坏孩子,打架、骂人、欺负同学等,他们用这样的反叛来补偿内心世界的失衡,问题很严重。
还有的孩子会绝对的服从,为了迎合主流的价值观,获得大人们的夸奖和喜欢,孩子会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变得“讨好”。
然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委屈求全,在同伴关系中也并不会受欢迎,会叠加心理创伤。
“小时候我一直很想吃糖,从没开口要过”,听话的孩子会将内心的渴望和需求被压抑下来,小孩子都会有心理诉求,只是考虑到父母的期待,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慢慢的连自己的想法都不知道,长大后容易迷茫无助,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
没有活力和创造力,生活就会失去色彩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都具有攻击性,这是活力和创造力的来源,很多人的攻击性体现在向外的,比如在学业事业上的追求,如果总是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攻击性就会受阻和压抑,转向内部变成自我攻击,体现为自我批评、自卑。
“我很喜欢踢足球,可是父亲说踢足球没有出息不让我玩”,当孩子养成了听话的习惯,父母不允许的、不喜爱的,就不去尝试了,当被剥夺了太多可能性,在这个鼓励创造力的社会,他们的创造力却已经被扼杀了,又怎么能期待取得成就呢?
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里,无法拥有幸福
因为“听话”,表现好,才能被父母表扬,孩子会觉得被爱都是有条件的,潜意识中为了得到别人认可而改变自己,按照世俗的价值观来行事,把别人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内心会因为冲突而失衡。
“你要多考虑别人的想法,不能总是想着自己,别人才喜欢你”,听话的孩子依赖性很强、判断力弱,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即使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从来不会说“不”,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别人也不会给与尊重。
拒绝“听话”标签,
培养孩子的健全个性,要怎么做?
如果你的孩子平时表现的很好,但是有以下几种表现,需要开始警惕:
- 沉默寡言,不愿与人交往
- 羞怯、敏感,很难拒绝别人
- 过分担忧、焦虑,紧张不安
- 超出同龄孩子的成熟,做事追求完美
这些是心理问题的信号,提醒父母要在家庭教育上做出一些改变,让孩子重获积极、快乐的天性。
在生活实践中,很多不怎么听话的孩子,往往自我意识都很强,反应敏捷,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等特点,这些因素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父母需要珍惜孩子身上这些宝贵的特质,好好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引导表达情绪和需求,压抑情绪不能让情绪消散,家长需耐心指引,帮助孩子准确表达及释放情绪,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以及社交能力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在安全的氛围下,让孩子大胆地尝试,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同时也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信息,供他评估和判断。
从小赋予孩子决策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比如在穿衣方面先询问征求孩子的意见,都是在赋予孩子决策权,让孩子慢慢懂得自己想要什么,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
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听话”的孩子,而是希望孩子能多尝试、多接触,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爱好,家庭教育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以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意识为出发点,让他们拥有自我管理能力,将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有积极帮助。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