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肠间质瘤常见问题
1、什么是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患者具有c-kit或PDGFRA基因活化突变。全国每年的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胃肠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人,年龄为60~65岁,儿童和年轻人少见。大部分发生在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膜后罕见。
2、胃肠间质瘤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哪些?
因肿瘤的大小、位置等差异,临床症状变化多样,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胃肠道出血(呕血、黑便),部分还可出现吞咽困难、腹部包块等,早期多无明显不适。如以上症状持续时间4-6个月请尽快就医。
3、胃肠间质瘤该如何诊断?
诊断多依赖于胃肠镜和CT、MRI等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活体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是诊断胃肠间质瘤的金标准。通过基因检测确定基因突变类型对诊断以及后续的靶向药物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4、胃肠间质瘤该如何治疗?
较小的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效果良好,基本上都是通过腹腔镜技术完成的微创手术,痛苦小,恢复快,对脏器功能影响甚小。如肿瘤较大或出现其他脏器转移,则需加靶向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伊马替尼是复发转移/不可切除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5、胃肠间质瘤患者手术切除后,还需要继续治疗吗?
术后病理为中高危胃肠间质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应使用靶向治疗。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且能耐受药物治疗,应尽快给药。术后治疗的剂量为伊马替尼400mg/天,持续时间为中危(非胃3年、胃1年)、高危(至少3年)、肿瘤破裂(考虑延长治疗时间)。需注意服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应注意避免进食葡萄柚。
本文是高晓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