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鳞癌
发表者:王蕴珺 人已读
在日常生活中
相信不少人经常会
感觉到喉咙不适
这种不适有时可能是炎症引起
有时或许只是说话说多了
但其实还有另一种疾病
同样也会让你感到
“喉咙不舒服”
这就是发生在
咽喉部位的癌症
在日常生活中
相信不少人经常会
感觉到喉咙不适
这种不适有时可能是炎症引起
有时或许只是说话说多了
但其实还有另一种疾病
同样也会让你感到
“喉咙不舒服”
这就是发生在
咽喉部位的癌症
喉癌
中国喉癌发病情况
喉癌约占全身肿瘤的1%~2%,是我国最常见的头颈部鳞癌之一。我国喉癌发病率约为1.12/10万人,具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年龄、地域等发病特征,包括:多见于50~70岁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0倍、北方地区比南方发病率高、城市比农村发病率高。据最新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我国喉癌死亡率为0.61/10万,我国居民喉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如何早期筛查?
目前,喉癌发生的真正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喉癌与以下不良习惯有关。比较明确的原因有:声带白斑癌变、喉乳头状瘤癌变、吸烟、饮酒、空气污染等。
喉癌早期因仅有喉部不适、声嘶等症状者,易被忽视或误诊为伤风感冒、慢性咽喉炎。因此,如出现下列一些症状且经久不愈时,应高度警惕:出现吞咽不畅,并有咽不干净的感觉,常规治疗不能控制;出现声音嘶哑、说话变调或说话有含物音;常咳嗽或呛咳,止咳药不能奏效;颈部发现肿块,经消炎治疗不能消退;长期吞咽时喉部疼痛,疼痛向耳部放射,伴有咳嗽且痰中带血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大量吸烟、长期酗酒的中老年人若出现上述症状并持续2周以上,建议到医院作进一步相关检查,以尽早确诊、尽早治疗。
如何规范化治疗?
喉癌最广为人知的治疗手段就是根治性手术,但是,它并非唯一的治疗方式。事实上,喉癌的治疗离不开精准的治疗前评估(包括病理定性、临床和影像学的评估和分级),多个学科的联合(也就是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多种技术和手段的综合运用。
早期喉癌可以采用部分喉切除,必要时联合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存在高危因素者可通过辅助放疗或者放化疗加以巩固。而不想接受手术或者身体不能耐受创伤性手术的患者,还可以考虑不做手术,改用单纯根治性放疗来根治肿瘤,从而达到与根治性手术相近的肿瘤控制和长期生存。
局部晚期喉癌往往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介入。对于有条件接受手术的晚期喉癌患者,一般推荐接受根治性全喉切除手术,同时根据颈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不同范围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存在高危因素者还需要进行辅助放疗或者放化疗。而对于有保喉需求、或者身体原因拒绝手术的患者,则可以选择根治性的同步放化疗,通过非手术模式来控制原发灶和颈部转移肿瘤;此外,还可以先接受新辅助化疗,化疗后重新对肿瘤进行影像学评估,如果喉部原发肿瘤显著退缩、甚至达到完全退缩,后续可尝试进行根治性放疗或放化疗,而暂不接受全喉切除手术;万一后续肿瘤残留或复发,再接受挽救性手术。以上治疗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发声和吞咽功能,同时并不显著影响患者的肿瘤控制率和长期生存率,不失为手术治疗以外的合理选择。
对于复发或者出现远处转移的极晚期喉癌患者,则主要以全身系统性治疗手段为主,包括多药物联合化疗、生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近年来,随着新药的面世和发展,化疗+靶向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等新型联合治疗方式已经为复发或转移喉癌患者提高肿瘤控制率、延缓肿瘤进展乃至延长患者生存带来了新的希望,很多以往被认为不可治疗、濒临死亡的极晚期喉癌也因此获得了令人经验的疗效。随着将来治疗的发展,以及新的治疗模式的引入,极晚期喉癌的疗效还将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我院治疗特色有哪些?
?喉癌患者的生存期与疾病分期、疾病部位、治疗情况以及患者身体状况等有关。喉癌早期患者经早期、积极治疗存在一定的治愈可能。
然而,由于喉癌起病隐匿,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此时,由于病灶范围较广泛,往往需要行全喉切除术±辅助放/化疗,术后患者的发声、吞咽功能受损,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影响较大,而且疾病复发的风险也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喉癌、下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我院头颈部肿瘤多学科团队正在开展多项在局部晚期喉癌、下咽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其中一项尝试通过TP方案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新辅助治疗提高肿瘤退缩率,增加保喉率。初步结果显示,通过免疫联合化疗的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的有效率在80%以上,新辅助治疗有效患者后续可采用保喉手术或放射治疗,从而既获得保留喉的功能、同时不影响疗效的双重目标。同时,治疗后3月保喉率可达90%以上,并且免疫联合化疗毒副反应耐受性良好,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再者,有部分病灶范围非常广的晚期喉癌、下咽癌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从难以手术转化为可手术治疗。
结语
总之,由于解剖部位复杂,喉、咽生理功能重要,治疗手段多样,往往需要多学科团队的通力协作,采取规范、合理、个体化的治疗,能为进一步降低疾病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本文是王蕴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