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天不停喷鼻药,可越喷鼻子越堵,这可能是药物性鼻炎惹的祸!
有的患者感冒后鼻子很堵,开始喷药水。开始时感觉鼻通气效果明显,继续应用1~2 周以上则感觉效果下降,滴药的时间从原来的每日3次增加到 4~5次或6~8次,鼻塞逐渐加重。从此离不开药物,甚至开始成箱“囤货”。这种情况在门诊常常遇到,往往是药物性鼻炎惹的祸。
药物性鼻炎(rhinitis medicamentosa,RM)又称化学性鼻炎,是长期、过量或滥用鼻部减充血剂而导致的鼻黏膜非变应性炎性反应。
1、病因:
药物性鼻炎的致病原因就是不恰当的使用滴鼻剂,包括使用作用强烈的鼻黏膜血管收缩滴鼻剂,即减充血剂,如:新福林、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等;和咪唑啉衍生物如甲氧唑啉和萘甲唑林、羟甲唑林、丁苄唑啉等。也可能由口服药,如降压药、避孕药、5磷酸二脂酶抑制剂 (也就是西地那非)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等引发。
2、发病率
据报道,RM占耳鼻喉科门诊患者的1~7%,在变态反应门诊有鼻塞症状的患者中,9%患有RM。许多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经常应用鼻部减充血剂以减轻鼻部症状,有文献报道这些患者的 25~50%可发展成 RM。
3、临床表现
如上述,患者开始喷笔或者滴鼻后,为缓解鼻堵,逐渐增大药物用量,却越来越堵,这称为多用减效现象。而且鼻塞特点是夜间比白天重,静坐比活动重。
医生鼻内镜检查可见:双侧下鼻甲肿胀,呈暗红色或苍白色,触之柔软,对麻黄碱收敛反应不敏感,下鼻甲收缩很小或根本不收缩。鼻道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
4、病理机制
鼻黏膜微循环丰富,由小动脉/动静脉旁路(阻力血管)和小静脉/静脉血窦(容量血管)组成。鼻黏膜神经主要由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纤维支配,较少由副交感纤维神经支配。减充血剂和相应受体作用后,干扰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了反跳性充血,分泌增加和血管扩张。
5、药物性鼻炎的超微结构改变
有动物试验表明药物性鼻炎,鼻黏膜改变(鼻纤毛缺失,鳞状上皮化生,黏液分泌增加,杯状细胞增生)。
Knipping等电镜发现严重的黏膜上皮损伤,包括鼻黏膜纤毛缺失、鳞状上皮化生、上皮水肿、上皮细胞裸露、杯状细胞增生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
6、诊断标准
1952年Walker首次提出RM的诊断标准:(1)长期应用鼻部减充血剂;(2)持续性鼻塞;(3)鼻黏膜收缩反应差。其后虽多次修订,但一直没有客观的诊断标准。对于使用减充血剂后出现RM的时间,文献报道的结果也有很大差异,短至3天,长至8周以上。

7、RM的治疗
1)停药:虽然突然停止减充血剂会导致鼻塞反跳现象,但立即停用鼻部减充血剂是治疗药物性鼻炎的最重要措施。
2)糖皮质激素治疗:全身口服治疗。
3)替代治疗:停用鼻用减充血药物,同时使用鼻用类固醇激素喷鼻、海盐水冲洗等措施来替代。
4)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伴有鼻中隔、鼻甲黏膜肥厚的患者,可行中、下鼻甲肥厚黏膜消融或部分切除术。
8、特别提醒!!
有些药物喷鼻后缓解鼻堵的效果非常好,这时就要注意了,尤其是有些看不懂成分的进口药和中成药喷剂,里面往往存在减充血剂的成分,久用容易出问题。
本文是苏永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