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部咽旁神经鞘瘤(后组颅神经鞘瘤)
颈部咽旁神经鞘瘤相对少见,来源于第9-12对颅神经,准确的说是颅外后组颅神经鞘瘤,为良性肿瘤.
后组颅神经功能简介:
1.第九对舌咽神经,主管咽喉部粘膜的感觉,一部分唾液腺的分泌和舌后三分之一的味觉,还与第十对迷走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血管压迫可出现舌咽神经痛(与三叉神经痛性质类似),主要表现为吞咽、说话时舌根部及耳根部疼痛。也需开颅手术解除血管压迫才能根治。
2.第十对迷走神经,除与第九对舌咽神经一起主管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外,还负责心脏、肺支气管、血管、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分泌等,功能复杂。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受损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状。
3.第十一对副神经,主要负责转颈、耸肩等运动。
4.第十二对舌下神经,主管舌肌运动。一侧损害时,出现伸舌偏向一侧,常见于脑中风或者肿瘤压迫神经引起。
肿瘤起源于具体哪根神经经常不明确,由于局部神经血管密集,还有有大动脉与静脉等重要结构。为尽量保存神经功能,医生只把肿瘤切除,不去过多解剖了解肿瘤具体起源于哪根神经。

颈部局部解剖示意图

颈部局部解剖示意图
主要表现为:颈部颌下包块,可以伴有感觉吞咽不适,伸舌偏斜,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或者伴有程度不等的疼痛。
确诊检查:颈部软组织磁共振平扫+增强
部分病人可能在当地医院做过超声,或者穿刺活检。
治疗:手术切除
术后并发症: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伸舌偏斜、耸肩乏力等
预后: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可以将并发症降低到最低,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无明显后遗症,对生活无明显影响。全切可治愈,复发概率极低。
附典型病例
1.女性,44岁,洗澡时发现左颌下包块,全切术后无特殊不适。

手术前(箭头所指白色阴影为肿瘤)与全切手术后4月对比,肿瘤全切

术后4月门诊复查时颈部切口愈合情况
2.女性,59岁,我在阜阳市人民医院会诊手术的病例,肿瘤全切后无明显后遗症。

肿瘤全切前后对比
3.男性,74岁,发现右颈部肿块3月余,肿瘤全切后无明显后遗症。

4.女性,34岁,颈部疼痛伴包块。位置更高在颅底,手术难度显著增加(越靠近颅底,风险显著增加)。肿瘤全切,暂时性声音略嘶哑,后期会恢复。

5.女性,54岁,因头痛视力下降,颅底脑膜瘤检查发现颅底后组颅神经鞘瘤(越靠近颅底,风险显著增加),一期切除颅内的颅底脑膜瘤及颅外神经鞘瘤,恢复良好出院。


术后三月复查切口愈合情况。
本文是夏成雨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