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系统感染的新检查:13种病原菌核酸检测
一、什么是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又称尿路感染,可分为上、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输尿管炎;下尿路感染包括膀胱炎、前列腺炎、尿道炎。膀胱或尿道部位出现感染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殖系统健康。近年来,因抗生素种类增加、不合理用药等因素,也为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治疗增加了一定难度。在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临床通常需对患者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进行检验与分析,以此指导合理用药方案的实施,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其耐药症状。
根据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21年全国监测数据显示,62374株泌尿道标本分离细菌中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大肠埃希菌、屎尿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奇异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在没有详细的病原菌信息凭借经验用药,且有文献报道,泌尿系统感染致病菌对多数常用的抗菌药物( 包括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青霉素和氟喹诺酮类) 的敏感性下降,耐药性增加。目前世界范围内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在各类肠杆菌科细菌中呈上升趋势。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该强化对泌尿系统感染病原学的检测,尤其是要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及时收集尿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研究细菌的敏感性和其变化趋势,根据药敏结果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二、常规检查方法
目前,临床上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的主要依据是中段尿培养和尿常规检测,这些方法在时效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1、临床上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的金标准是中段尿细菌培养,但培养耗时较长,从留取尿液样本到得到结果往往需要2~3 d的时间,可能会延误治疗,导致继发血流感染和尿毒症等。
2、尿培养的阳性检出率不高,根据人群不同,可有80%的尿培养结果为阴性。
3、尿培养还存在易污染、某些苛养菌难以培养、无法培养支原体和衣原体等缺点。
4、采用经验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后更容易导致中段尿培养的假阴性,而且易增加细菌耐药率;
5、尿沉渣细菌定量计数能精确测定细菌的数量,并且耗时较短,能有效排除非尿路感染样本,但尿沉渣有形成分分析无法对细菌进行鉴定和体外药物敏感性分析;亚硝酸盐实验特异性高,但容易出现假阴性,如尿液在膀胱内存留时间过短、尿中亚硝酸盐浓度过低、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不具有还原硝酸盐的能力、使用过抗菌药物等因素。
临床迫切需要先进的检测技术来提高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既要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还要缩短检测时间、降低医疗检测成本,具有操作便捷性且人性化特点,从而实现病原菌的快速诊断。
三、13项病原菌核酸检测(恒温扩增芯片法)
1. 检测内容:常见病原菌及耐药基因检测,包括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以及耐药基因
2. 检测适用人群:考虑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慢性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的患者
3. 样本类型:尿液检验(指导患者清洁外阴、尿道口,之后取清晨中段尿液进行病原菌鉴定检验)
4. 报告时长:实验室收到样本后2小时出报告
5. 检测优势:同时一次性快速检出多种常见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难培养、检测周期长、诊断率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6. 临床意义: 泌尿系统感染是导致生殖系统疾病的常见因素。在泌尿系统感染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定性检测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性,以此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提高治疗有效性的同时,降低耐药菌株的发生概率,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目的。其主要意义:
a. 检测指标多:可一次性检测多个指标,包括常见致病菌(G+、G-)、非典型病原体(支原体、衣原体、结核分枝杆菌等)及耐药基因;
b. 结果快速准确: 2小时出报告,避免了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的问题,早期诊断致病菌;采用先进的恒温扩增技术+专利碟式芯片技术,设计针对靶序列的特异引物,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 检出率高:避免了传统病原学方法检验前使用抗菌药物所带来的阳性率低的问题,同时可检测非典型病原体和耐药基因,检出率明显提升;
d. 指导抗生素使用:结合病原菌及耐药基因检出情况,合理选择抗生素,减少耐药情况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
本文是陈善闻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