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你的孩子有足外翻吗?
科普—你的孩子有足外翻吗?
什么是足外翻?
“足外翻”不是医学诊断术语,是一大类足部外观的表现,大多数家长所谓的“足外翻”实际上就是扁平外翻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足。
门诊常常遇到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足外翻”,询问病史和体检后发现孩子主要的表现是站立位足跟外翻,足内侧(内侧纵弓)塌陷,走路时足内侧贴地(如下图),不踩地时能看到足内侧弓。这种情况下,医学上叫做柔韧性扁平足,要怎样干预呢?

后方看跟骨外翻明显

侧面看足内侧纵弓塌陷,足内侧负重
干预要分年龄!
儿童的足部发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般而言,5岁前是足弓快速发育的阶段,在此年龄前的“足外翻”可以通过主动的功能锻炼促进足弓发育。
方法如下:
1.在家中赤脚行走,训练足的抓地力,促进足底相关肌肉发育;
2.训练足抓持物品,可在家中地板放置一块毛巾让孩子去抓,目的也是锻炼足底肌肉;

3.如果孩子能配合,可以做垫脚尖(提踵)的动作,目的也是主动的锻炼足底及小腿的相关肌肉。

如果孩子年龄大于5岁,或者持续锻炼扁平足外观无进一步改善者,可考虑定制足弓垫或鞋具干预。其目的是促进足弓的发育和预防扁平足继发的其他问题,比如膝内外翻,骨盆前倾,脊柱侧弯等等。
如果孩子的扁平足外观一直没有改善,持续到青春期,这时候也不是一定要治疗的,如果孩子仅仅是扁平足外观,没有任何的疼痛、行走耐力下降等不适,是可以不做任何处理的;但如果出现扁平足外观同时伴有行走疼痛,耐力下降,那么这就构成“平足症”的诊断了,是需要继续治疗的,必要时还需要手术治疗。
还有一些特殊的“足外翻”比如仰趾外翻足、斜形距骨、垂直距骨等,这些足部畸形相对来说比较少见,治疗方案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不能判断是什么情况可以来小儿骨科门诊详细查体咨询。
本文是陈善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