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L全内重建技术介绍
ACL全内重建技术最早于1995年由Morgan等人报道,胫骨隧道的制备是通过内侧高位入路,由内向外、挤压钉固定(图1)。2006年Lubowitz等人(图2)提出使用Retrocutter(Arthrex)技术制备骨髓道,简化了隧道制作程序。随着医疗设备和技术的进步,于2011年Lubowitz等进一步提出使用Flipcutter(Arthrex)技术(图3-6),通过反向制备骨髓道技术,骨皮质可调袢悬吊固定技术,固定移植物,以及套管的应用(图7),使得全内ACL重建技术得到简化和推广。
全内ACL重建技术特点:闭合骨髓道技术,具有更少的骨量丢失,有利于翻修手术和多韧带重建手术,闭合隧道减少术后肿胀、疼痛,减少移植物需求,保留股薄肌,一方面增加屈膝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其他韧带重建的移植物;股骨、胫骨双悬吊固定,皮肤切口小、更美观;股骨隧道由外向内技术,不需要膝关节过度屈曲,与前内侧入路相比,股骨髁内外面距离更长。
缺点: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悬吊固定在生物力学强度方面更弱,易产生雨刮效应和蹦极效应,而在临床研究中未发现与标准ACL重建的差异性;隧道制作过程中注意避免骨皮质的完全打透;移植物长度一定要短于双侧隧道长度加关节内移植物长度,否则容易出现移植物松弛(图8)。

图1. 内侧高位入路制作胫骨隧道,挤压钉固定移植物

图2. James H. Lubowitz

图3. 股骨隧道制备,右外向内技术

图4. 逆行钻孔,套筒有7mm窄径可以打入骨皮质,有限深作用,防止骨皮质打穿

图5. 胫骨隧道制备,逆行钻孔

图6. 7mm窄径套筒,能够限制倒打钻的深度,避免骨皮质完全打穿

图7. 硅胶套筒,可以方面操作工具进入、避免软组织嵌顿、防止渗水

图8. 移植物长度:股骨、胫骨隧道保留2cm、关节内3cm,总长度不能超过7cm
本文是付国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