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纪春艳
纪春艳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天津 生殖医学科

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

502人已读

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

专家共识推荐意见:对于反复薄型子宫内膜的患者建议选择联合治疗方案

目前,薄型子宫内膜在ART中的发生率约2.4%,其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临床上推荐当子宫内膜厚度<7mm时被称为薄型子宫内膜。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病机制也不完全清楚,可能继发于各种原因的内膜损伤,也可能为原发性。子宫内膜过薄会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从而影响胚胎着床,降低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


?已有研究报道大剂量雌激素、低剂量阿司匹林、西地那非、己酮可可碱、生育酚、左旋精氨酸、富含血小板血浆等可促进子宫内膜生长。

?近年来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宫腔灌注/皮下注射可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但是在宫腔粘连患者中效果甚微; 此外有一些研究报道了仿生物电刺激、骨髓或经血来源的干细胞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成功案例。

?目前为止,虽有多种方法用于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但尚无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建议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选择联合治疗方案。


薄型子宫内膜治疗:

目前对薄型子宫内膜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调节体内雌、孕激素水平,改善子宫和卵巢血流灌注,促进子宫腺体及血管增生等,从而达到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厚度的目的。对薄型子宫内膜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传统治疗方法

?平时饮食上也可以多吃些含有天然雌激素的食物补充雌激素,多吃豆制品及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鸡肉,羊肉等等。

?临床对薄型子宫内膜的药物治疗方案,迄今尚无统一标准。临床上对其常采用大剂量雌激素治疗为主,或辅以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一,争议尚较大。

?其他研究也表明,枸橼酸西地那非、生长激素及维生素E等,均可改善内膜容受性,增加子宫内膜厚度。

?平时也应该注意避孕,防止人工流产造成的子宫内膜薄。如果子宫内膜薄应该积极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通过搔刮刺激、子宫内膜修整等方式对子宫内膜进行机械刺激而导致假蜕膜反应,从而提高胚胎植入成功率。

?其主要机制为:修整不规则内膜,清除已变性组织,并促进种植窗期腺体增生,增加顶浆分泌。同时,由于搔刮刺激可引发相关免疫应答,诱使生长因子、血管活性物质及细胞外基质等分泌,促进血管、基质细胞及腺上皮生成,增强微血管舒张与收缩,而改善子宫内膜血流灌注,促进基质细胞水肿和蜕膜化,从而利于胚胎种植。

?上述手术治疗方式虽然对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的作用尚不确切,而且手术操作具有侵入性。因此在临床上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推广应用手术治疗尚需进一步验证。


3.盆底肌肉锻炼及卵巢生物电刺激治疗

?刺激子宫平滑肌,改善其舒张与收缩作用,可降低血流阻力,增加盆底及子宫血流灌注,增加组织营养供应,有利于内膜的修复及改善盆底肌肉弹性。

?盆底肌肉收缩功能增强,可进一步改善盆腔及卵巢血供,促进雌、孕激素分泌,使子宫内膜增厚,提高妊娠率。


4.宫腔内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能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对卵巢功能进行调节,促进雌、孕激素分泌,从而促进子宫内膜修复,在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治疗上可能有一定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证实。

?Gleicher研究报道,在辅助生殖周期,在使用绒促性素肌内注射促排卵当天,若子宫内膜厚度<7 mm,且传统雌激素等药物治疗无效者,给予G-CSF宫腔内注射治疗 (5.2±1.9) d后,其内膜厚度可增加至 (9.3±2.1) mm。由此可见,治疗前、后其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机制主要为,促进内膜组织血氧弥散及增加组织内氧的有效弥散距离,从而提高内膜组织血氧含量。

?这既有利于内膜细胞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又利于内膜血管及侧支循环的形成,从而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增加妊娠率。


总结

?薄型子宫内膜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较复杂,对其迄今尚无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对薄型子宫内膜治疗的方式虽多,但因个体差异性较大,总体治疗效果尚欠佳。

?因此,对于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临床医师需从多方面综合分析,作出正确诊断及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才能提高疗效。


纪春艳
纪春艳 副主任医师
医生集团-天津 生殖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