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泳时如何保护好我们的耳朵
四季很美,唯有阳光与游泳不可辜负。我们都热爱游泳,感激游泳。一个人游的时候,我们可以游得很快;一群人游的时候,我们可以游得更久!不游泳的借口有无数个,游泳的理由只有一个:就是要游!
游泳无限好,护耳当赶早!
【游泳禁忌】
1、在中耳炎、外耳道炎、外耳湿疹等疾病急性感染期最好不要游泳。
2、有慢性中耳炎病史者,鼓膜穿孔一定要带好耳塞,防止水进入耳内。建议最好将鼓膜修补好后再游泳,因为鼓膜穿孔时,鼓膜是不完整的,这个时候若不慎进水的话,水会往更深的地方流,穿过鼓膜,进入中耳腔,引起继发性的中耳感染。
(以上情况,请您暂时不要游泳!)

鼓膜穿孔
【游泳前请准备】
1、游泳前,应该检查外耳道有无耵聍(俗称耳疖)。如外耳道内有耵聍,必须取出。否则,游泳时水进入耳内,耵聍被泡胀后容易发炎引起耳痛。
2、游泳前准备好护目、护耳以及护鼻装置,如泳镜、耳塞、鼻夹等。

耵聍栓塞
【游泳时请注意】
1、跳水时一定要注意水的深浅、水底的情况,更要注意跳水的姿势和方法,尽量不要使耳朵直接受水的拍击,以免发生鼓膜破裂。
2、注意不能呛水,以免使游泳池的水通过咽鼓管(俗称耳咽管)进入中耳内,引起急性中耳炎。当然,呛水也可能导致鼻窦炎的发生。

【耳道进水后的处理】
1、正常人在游泳时,耳朵里进水可以在上岸以后用拇指和食指将耳廓向后上方牵拉,头偏向被牵拉耳的一侧,使耳孔尽量朝下,单脚蹦跳几次,即可使外耳道的水流出。因为正常耳的鼓膜是完整的,进了水以后,如及时排出不会引起大的病变。
2、成人也可用一个干净的棉签,轻轻探进耳道,把水吸出来,要注意深度,以免伤及深部的鼓膜。如果是小朋友耳朵进水,就不要用棉签,改用棉条,探进耳道,把水吸出来。
3、不要用手指或挖耳勺暴力挖耳,以免继发感染。

【常见疑问】
1、游泳后为什么突然听不见了?
答:很多人游泳、洗澡后会突然觉得耳朵“闷住”“听不见”了,但是耳朵不痛也不痒,这是为什么呢?大部分情况下,这是耵聍栓塞引起的。耳道里有一种叫做耵聍腺的腺体,它可以分泌耵聍即耳屎,用来保护外耳道的皮肤,同时也可以黏附和阻挡耳道里的外来物质,保护外耳道和鼓膜不受伤害。耵聍逐渐干燥会变成淡黄色薄片状附着于耳道,部分人群的耵聍呈油膏状,俗称“油耳朵”。正常情况下,耵聍可以通过咀嚼、张口等动作自行排出大部分;部分人的耵聍分泌过于旺盛或者无法自行排出,就会聚集成团块阻塞耳道。这就像一团团土阻塞了隧道一样,一旦遇水膨胀开来就有可能彻底堵住整个“隧道”,导致“隧道”丧失传音功能,表现为听力突然下降。通俗而言,就是外耳道被耳屎堵牢了,游泳或洗澡导致耳屎泡了水,膨胀开来,因此耳朵会“闷住”“听不见”。这种情况下,因耵聍较为致密难以取出,不建议自行处理,以免诱发感染,应至医院将耵聍取出,必要时通过滴耳液软化耵聍,再通过外耳道冲洗将其清理干净。

2、游泳后耳痛是怎么回事?
答:如果游泳后有明显耳痛、耳道内流脓、头痛等情况,可能感染了,比如急性中耳炎、急性外耳道炎、急性鼻窦炎等,应尽快至医院就诊,避免病情加重。

温馨提醒:
如果您觉得有用,请转发给您身边爱游泳的亲人、朋友!
感恩关注,感恩转发,感恩提出宝贵意见!

本文是徐芳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