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培一
副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医院
消化科
治疗慢性胃炎,一定要重视排便情况
784人已读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因有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诸法。吾师李乾构教授经常强调,慢性胃炎的病位虽然在胃,治疗时却宜兼顾大肠,主张胃与大肠同治。《灵枢》曰:“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可见,胃和大肠相互通联影响,交替虚实。便溏或便秘,对于胃肠的虚实影响较大。
慢性胃炎,可能同时伴随着大便性状的改变:便溏或便秘。治疗时一定要重视询问患者的排便情况,结合舌象脉象找出根本原因,如,脾虚便溏还是湿热便秘?食积便溏还是虚寒便秘?等等。临证拟方,不管以四君子汤为基础,还是以小承气汤为基础,加减化裁时,都要以此为依据,做用药的调整。如果墨守成规,泥于常法,极易误入歧途,越治越重。
这里总结一些临床常见的慢性胃炎便溏和便秘用药区别,供大家参考。
脾虚:便溏用焦白术,以其健脾止泻;便秘用生白术,以其燥湿利水。
中焦虚寒:便溏用炮姜,以其补力更强;便秘用干姜,以其散力更强。
阴血不足:便溏用乌梅、葛根,便秘用当归、何首乌、火麻仁。
食积:便溏用焦神曲、炙鸡内金、槟榔,便秘用莱菔子、生鸡内金。
湿浊内蕴:便溏用砂仁、薏苡仁,便秘用白豆蔻、杏仁。
湿热:便秘用大黄。
临床观察可见,如果患者排便转为正常,胃痛、胃胀等症状也多随之缓解。反过来也可说明,排便情况在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本文是朱培一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