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任德 三甲
任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中心医院 耳鼻喉

“一针致聋”的始作俑者—MT-RNR1

1291人已读

2月12日,大年初八,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项数据,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该新闻瞬间登上微博热搜。虽然多数个体是由于外界非自身遗传原因导致的耳聋,但是“11亿”的天文数字还是让碱基侠很震惊。

上一期,碱基侠说到“一掌致聋”,生活中由于头部受到剧烈撞击导致耳聋的现象。那这一期碱基侠主要和大家聊一下“一针致聋”。

“一针致聋”咋回事

比起“一掌致聋”,在我们生活中可能更多的听到这样的事情:孩子感冒发高烧,给孩子打了一些抗生素,孩子就耳聋了。为什么会有这些耳聋的“意外”发生呢?其实这大多是基因缺陷所致。“一针致聋”的患者通常称为“药物性耳聋”患者。药物性耳聋即因感冒、感染等原因使用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或其他药物后,导致前庭功能受损,从而出现听力受损的现象。这种耳聋是一种线粒体遗传疾病。有些孩子因为遗传了母亲的线粒体基因突变,成为了药物性耳聋的高危人群。比如c.1555A>G突变,携带该突变的个体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特别敏感,即使小剂量的使用也可能导致耳聋。这一突变使得人体的12SrRNA结构与细菌的16SrRNA的结构更为相似,这样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与细菌结合的同时,也有可能与人体的12SrRNA形成较为紧密的结合,干扰了线粒体蛋白质和ATP的合成,从而促进了人体对此类抗生素毒性的敏感。


MT-RNR1基因

线粒体DNA(mtDNA)是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外的基因组,具有自我复制,转录和编码功能。是由16569个碱基对组成的环状双链DNA分子,外环为重链,内环为轻链,两条链均具有编码功能。每个mtDNA分子编码两类rRNA(12SrRNA和16SrRNA),22种tRNA及13条与细胞氧化磷酸化有关的多肽链。MT-TNR1即为mtDNA的12SrRNA,其基因全长953bp。

mtDNA有很独特的遗传特点:①遗传方式为母系遗传。②mtDNA的基因排列紧密,没有内含子,而且各基因之间还可以有部分区域重叠,任何突变都会累及到基因组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区域。③由于mtDNA没有组蛋白的保护,并且其对损伤的修复能力不足。所以,mtDNA的突变率较核DNA高10倍左右。


线粒体基因组

与线粒体基因组相关疾病的母系遗传图示

导致药物性耳聋的药物

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透露,我国<7岁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迄今为止,已发现耳毒性药物100多种,因此对药物性耳聋应高度重视。

氨基糖苷类:此类药物是最重要、最常见的药物致聋原因,并逐渐发展成为导致新生儿先天和后天性耳聋及成人耳聋的各种致聋因素之首。

β-内酰胺类:氨苄青霉素、氯唑青霉素等青霉素类及头孢氨苄、头孢拉定等头孢菌素类也具有耳鸣或听力减退的不良反应。

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及半合成四环素类。表现为眩晕、耳鸣等不良症状,一般停药24-48小时后可恢复。

大环内酯类:该类抗生素可引起耳鸣和听觉障碍等不良反应,停药或减量可恢复。例如服用阿奇霉素曾出现听力损害,包括听力丧失、耳鸣或耳聋,但此类症状大多可逆。

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具有一定肾、耳毒性,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耳鸣、不可逆的听力损害。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是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各类剂型均有致聋性不良作用。

抗霉菌药物:如灰黄霉菌,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耳鸣,耳聋,停药后症状多可消失。

其他耳毒性抗菌药物:多粘菌素、氯霉素、异烟肼、甲硝唑等均有耳聋性的报道。

药物性耳聋的治疗

药物性耳聋的治疗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在听力下降、耳聋发生之前,一般会有头疼、头晕、耳鸣等症状。在应用耳毒性药物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这类症状,要及时停药,尽早给予适当的治疗。当然,目前普遍流行的是在服用耳毒性药物之前,先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如果没有相关基因突变,则可以使用相关药物。如果具有突变,则需终身禁止使用耳毒性的药物。另外,针对中重度听力损失可佩戴助听器及语言康复训练,对于极重度或者全聋患者应早期植入人工耳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任德
任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中心医院 耳鼻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