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些肝内胆管结石需要切肝?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朋友因子医生

因子医生在和各位患友的聊天中发现
许多患者对肝内肝胆结石
在认知上还存在很多误区
无论是发病原因还是治疗模式
这是为什么呢?
一起往下看吧~
什么是肝内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肝管分叉以上的结石,也称肝胆管结石病或原发性肝胆管结石。一般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一般不包括胆囊排出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等胆道疾病所致的肝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是沿肝内胆管呈节段性分布的,可累及一个或多个相邻肝段或肝叶甚至全肝,以左肝叶较右肝叶多见,常合并存在肝外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胆管狭窄、汇合异常或胆管囊状扩张等与其发生密切相关。
结石为什么出现在肝内?
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瘀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瘀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
在肝内胆管中形成的结石,可以下降至胆总管,或因为有肝胆管的结石阻塞和肝管狭窄而停留在肝内胆管系统中。肝内胆管结石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一部分,由于其分布在肝内胆管系统,所以在临床上有其特异性。
肝内胆管结石的类型
1. 弥漫型:即结石可自肝外胆管向上堆积,直至几乎充满整个肝内胆管系统。

2. 散在型:少数的结石散布于肝胆管的某些分支内,特别常见于两个肝内胆管的汇合处之上,该处管腔较为膨大,结石可能存留于该部不易下降。

3. 区域型:常发生于有结石梗阻或肝胆管狭窄的基础上,引流该部分肝组织的肝胆管属支均充满结石,因而结石分布的范围可呈肝叶、肝段或半肝的区域性分布。

肝内胆管结石是怎么产生的?




肝内胆管结石临床有何表现?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大类型:静止型、梗阻型、胆管炎型。不同的类型有其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 急性胆管炎型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寒战、发热以及黄疸,可表现为多次反复发作。
- 单纯肝内胆管结石常无典型的胆绞痛,可表现为持续隐痛以及胀痛,可以牵涉到肩背部。
- 双侧肝内胆管结石(或者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可有长期持续性黄疸但无明显的发热、腹痛、寒战表现。
- 若结石局限于一侧肝叶内可无黄疸,若两侧肝均有结石,可因结石位置不同而其症状也不相同,通常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或者左右肝段主干等,黄疸表现明显。
为什么说它是医生最头疼的结石之一
原因一:早期症状不明显
由于肝脏没有痛感神经,所以早期的肝内胆管结石症状并不明显,最多是右上腹部偶有不适,或有轻微疼痛、闷胀感,很多人是在做腹部超声波检查时才发现的。但对于没有体检习惯的人来说,出现一些严重症状时,患者才会意识到身体出现了问题!!
而此时,肝内胆管结石一般已经发生到比较严重的程度。

原因二:炎症引起相关并发症
胆管反复炎症,可造成局部胆壁增厚或疤痕性狭窄,而胆管炎症和狭窄,又可以促进结石形成,胆管狭窄近端被动扩张,内压增高。临床上病人常出现右上腹绞痛、发冷发热、黄疸夏科氏(charcot)三联征,感染严重可出现休克和精神异常,症状反复久之,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继而出现门静脉高压症。
又或者是引发胆管炎、肝脓肿,甚至继发胆源性毒血症,肝硬化、肝癌和胆管细胞癌等严重并发症。

原因三:可能演变为肝内胆管癌(ICC)
肝内胆管结石,作为肝内胆管癌(ICC)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已经成为共识。其中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癌(HICC)发生率为2%~10%,占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10%~15%,而HICC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仅为 3.0%~18.4%。因子医生在查阅相关文献的时候发现,HICC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如此之低,着实是吓了一跳,不过我们也莫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可以了!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方式
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肝胆管结石需要治疗,而对于症状不明显的静止型结石是否需要治疗,目前尚无统一说法。
另外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也一直是胆道外科中的难题,其治疗原则一般包括:解除梗阻、祛除病灶、取尽结石、通畅引流。但由于病变情况的复杂性,往往存在很多困难。而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影像学水平的进步,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手段趋于精准化、多元化。肝部分切除术仍是肝内胆管结石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胆肠吻合术、胆道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内镜等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关于肝内胆管结石需要手术治疗的原因
朋友们都清楚了吗
如果朋友们还有疑问
可以给因子医生留言哦!

本文是殷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