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凝集素病(CAD)/冷凝集素综合症(CAS)
【概述】
(1) 冷凝集素疾病是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AIHA)中的重要类型,临床表现为冷凝集素(CA)介导的溶血性贫血及周围循环症状,包括原发性冷凝集素病(CAD)和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征(CAS)。
(2) 冷凝集素多为IgM抗体,可直接在血循环中发生凝集反应,是完全抗体。可结合补体,在28~31℃即可与红细胞反应,0~5℃表现为最大反应活性。
(3) 继发者尚有原发病的相应表现,病毒感染所致者病程为自限性
【分类】
1 原发性冷凝集素病
(1) 主要见于中老年
(2) 冷凝集素是分子量为10 000的19S巨球蛋白,在低温下可与红细胞结合,通常为IgM,属单克隆抗体。
(3) 应密切随访,有可能为原发病的首发表现
2 继发性冷凝集素综合症
(1) 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表现为单克隆
(2) 感染:支原体肺炎、传单,病毒感染主要见于青少年
(3) 肿瘤
(4) 风湿病
【溶血】
(1) 溶血主要在血管内和肝内(吞噬)
(2) 抗原抗体反应:
l 抗体与成人红细胞上“I”抗原,新生儿和婴儿红细胞上的“i”抗原以及成人、婴幼儿都具有的“Pr‘’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l IgM抗体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并使补体与红细胞结合。当红细胞在血循环中回到身体温度较高之处,抗体与红细胞脱离,补体仍留在红细胞表面。这些补体的活力可以停止在C3b(未激活)阶段而不发生溶血,在较少的情况下,补体可依次全部被激活,结果发生溶血。激活补体的最适宜温度为20℃~25℃。表面附有C3b的红细胞被肝脏中巨噬细胞吞噬而被消灭
l 抗原抗体反应需温度低于37℃,在0~4℃时明显增强,可直接使红细胞凝集
l 当抗体滴度高、暴露于冷环境过久,可能由于补体参与而造成红细胞膜破裂而溶血。
【临床】
1 三大临床表现
(1) 高粘滞
(2) 溶血(急/慢)
(3) 原发病
2 多呈慢性溶血经过(部分可急性血管内溶血),在寒冷季节病情加重,指端发绀、僵硬、疼痛常见
3 冷敏感:手指、鼻尖、耳廓等在寒冷环境中发绀、麻木、疼痛、雷诺现象或遇冷发病
4 多为血管内溶血,常有血红蛋白尿
5 常有红细胞自凝集现象
6 呼吸道感染诱发者:多起病急、重,自限性,一般3-4周即可恢复正常
7 AIDS继发者常呈持续性
8 肿瘤继发性多慢性
【检查】
1 冷凝集素试验:
(1) 在病人血清或血浆中加入血型相同或O型的正常人红细胞,在31℃以下可见到红细胞凝集,在4℃~0℃最显著,将温度回升至37℃或31℃以上时,凝集又消失。可逆性的冷凝集现象可多次反复观察到。
(2) 冷凝集素效价>1∶40为CAS
(3) 最具诊断意义。
2 DAT抗体
(1) 几乎均为C3型
3 Coombs试验
1. 治疗
(1) 注意保温、避免受寒
(2) 治疗与温抗体AIHA同,单用皮质激素疗效不佳,与免疫抑制剂联用
【治疗】
1. 保温:首要治疗措施
2. 输血:
(1) 尽量避免(带入补体,加重溶血)
(2) 配型
l 常导致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给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鉴定带来干扰
(3) 洗涤红细胞
(4) 不宜冷冻状态下输注,预温至37℃(保温输注),室温下放置时间宜长,保温输血器材
(5) 缓慢输注(缓慢升温至室温)
(6) 采用大静脉输注
3. 激素
4. 烷化剂
5. 联合方案
(1) Pred+CTX
(2) COP方案
6. 美罗华
7. 切脾无效
本文是黄金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