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系统感染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包括对症治疗、多饮水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二)观察
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无症状菌尿患者不需要常规抗菌药物治疗,需要密切观察病情。
(三)抗菌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治疗是尿路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推荐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
1.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包括β-内酰胺类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磷霉素和万古霉素等。
(2)损伤细菌细胞膜,有多黏菌素B、制霉菌素等。
(3)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4)抑制细菌核酸代谢,有氟喹诺酮类、利福霉素类等。
(5)其他,如影响叶酸合成的磺胺类药物等。
根据药效动力学特性不同将抗菌药物分为两大类:
(1)浓度依赖型药物,这类药物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呈现浓度依赖性杀菌的特点,所用药物浓度越高,杀菌率和杀菌范围也随之增高,如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这些药物的用药方案目标是把药物浓度提高到最大限度。
(2)时间依赖性药物,疗效主要与抗菌药物血药浓度维持超过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时间有关,如β-内酰胺类、部分大环内酯类,这些药物的用药方案目标是尽可能延长接触时间,在血清浓度超过MIC期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将是这些药物效能的重要决定因素。
2.关于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可以对有尿路感染的患者首先施行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3.关于尿路制剂(呋喃妥因和磷霉素)的说明
(1)呋喃妥因:国内临床应用的呋喃类药物包括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和呋喃西林。只有呋喃妥因适用于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等细菌敏感菌株所致的急性非复杂性膀胱炎,亦可用于预防尿路感染。国内研究显示出呋喃妥因对于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有非常好的药物敏感性,对于尿路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敏感性均超过90%,可作为下尿路感染治疗经验用药的可选的抗菌药物之一。但临床应用该药物时要注意:大剂量、长疗程应用及肾功能损害患者可能发生头痛、肌痛、眼球震颤、周围神经炎等不良反应,而且呋喃妥因服用6个月以上的长程治疗者偶可发生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应严密观察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停药。
(2)磷霉素:磷霉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抗菌谱广,对尿路感染常见的革兰阴性、阳性致病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该药属繁殖期杀菌剂,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与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常呈协同作用,而且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明显交叉过敏。较传统的磷霉素钙而言,磷霉素氨丁三醇大大增加了生物利用度,磷霉素吸收后主要分布在肾脏、膀胱壁、前列腺和精囊腺等组织。磷霉素主要以原形经尿液和粪便排出。该药物口服后在尿液中浓度高,持续作用时间长。国内数据显示,磷霉素氨丁三醇对ESBLs阴性、阳性大肠埃希菌均有很好抗菌作用,对于ESBLs阴性大肠埃希菌,磷霉素MIC MICg值分别为0.125mg/L和0.5mg/L,细菌敏感性为95.1%,耐药性为0。对于ESBLs阳性株,磷霉素仍显示了较好的抗菌活性,细菌敏感性为87.0%,耐药率仅为4.3%。对于肺炎克雷伯菌,磷霉素氨丁三醇同样具有很好抗菌活性。磷霉素氨丁三醇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具有很好抗菌作用。其对表皮葡萄球菌MIC、MIC值分别为0.25mg/L和0.5mg/L,细菌敏感性为100%。粪肠球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为60%,但对磷霉素敏感性均100%,虽然MIC值为16~32mg/L,但细菌仍100%敏感,同样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而相对非复杂性尿路感染而言,复杂性尿路感染有更广的致病细菌谱,而且细菌更可能耐药,其中原因之一就是ESBLs菌株的高比例,而产ESBLs菌株对常用的氟喹诺酮类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的高耐药率给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带来极大的困难。国内的研究显示,磷霉素对于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因此,对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微生物疗效及综合疗效达到了83.81%和64.52%。
综上所述,呋喃妥因和磷霉素对尿标本分离的主要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均具有很好抗菌活性,而且基本从肾脏排泄,在尿中有很高的浓度,非常适合尿路感染的经验治疗。尤其在国内尿路感染常见致病菌对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的背景下,尿路制剂的提出更有利于规范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四)手术治疗
在适当时机针对感染病灶或引起感染的病因实施相应的手术治疗,而且很多泌尿外科感染性疾病,不通过手术去除病因,感染难以控制。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