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郁林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头颈部木村病

发表者:黄郁林 人已读

木村病( Kimura disease,KD) 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以头颈部皮下软组织肿物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软组织肿块,大涎腺和周围淋巴结常受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增高。其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常因无症状而易被漏诊或误诊。

木村病发病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绝大多数发生于中国、日本等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欧美虽有少数病例报道,但患者也多为亚裔。此病好发于中青年男性,30~40岁占 87% ,女性较少见,男/女为 3.5~7∶1。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 IgE 水平明显升高,部分合并蛋白尿、肾病综合征,激素敏感但反复复发,多数学者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某种因素导致过敏及T细胞功能异常有关。

该病的发病部位主要位于头颈部,主要有唾液腺,皮下软组织,区域淋巴结。在眼睑,泪腺,眶周,颊部,腋窝,腹股沟,前臂,纵隔,臀部等部位也偶有发生。病变大多数表现为进行性、无痛性增大的包块,直径1~20cm不等,界限不清,严重时可致面部畸形。常伴有皮肤瘙痒或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皮肤瘙痒可能有关。皮下组织内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释放相关细胞因子及神经递质,浸润皮下的感觉神经纤维,导致皮肤瘙痒。约30%~40%的病例伴发淋巴结病变。约12%~16%的病变累及肾脏,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肾脏病变可在皮下肿物出现后发生较多见,也可同时发生。

该病患者的外周血中常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IgE水平的增高。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增加,其百分比可达10%~70%,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与肿物大小相关,肿物越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可能越高。术后的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和IgE水平有一定的降低。

本病确诊需组织病理学检查,典型的病理特点如下: ①病变组织中广泛的淋巴滤泡样结构形成,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于淋巴滤泡间区,嗜酸性微脓肿形成为其特征性表现; ②血管病变主要为毛细血管增生反应,不涉及肌样血管; ③不同程度的血管周围纤维化常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见滤泡内以B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而淋巴滤泡间以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IgE在生发中心沉积。

木村病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局部放疗。对于病变局限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疗法,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但是,多数病例并非单发,肿块多无明确包膜,边界不清,手术不易彻底切除,术后较易复发。本病激素治疗敏感, 能使肿块明显缩小或消失,但激素减量或停药后复发率高,需长期随访,不宜作为惟一的治疗手段。激素治疗效果差及病情反复的患者,可予以放射治疗。近来,有应用抗IgE药物奥马珠单抗治疗木村病的病例,可见病变范围缩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降低。该病长期随访预后一般良好,但有复发倾向。

木村病诊断的关键是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上对于中青年男性、头颈部慢性无痛性肿块、周围淋巴结肿大,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IgE水平升高,应考虑到木村病的可能。

本文是黄郁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