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维肌痛症与认知行为干预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以广泛疼痛和发僵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广泛对称的肌肉骨骼疼痛、僵硬,伴有失眠、心理障碍,女性多见,发病率1%~5%。一般好发于25~65岁的青壮年及女性患者,其病因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患者具有情绪不稳定,有明显的神经质、内向性性格特征。发前或病中有不同的应激源,在精神紧张、焦虑、生活无规律时会加重病情,受到心理社会因素刺激后,会出现负性心理反应,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中介途径引起机体生理机能改变。慢性疼痛,长期承受痛苦,多伴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1认知干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疗法。以个体和集体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周1~2次,每次40 min,持续12周。
1)详细了解病史,鼓励患者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和情绪,如“我为什么得这种病”,找出
患者不符合逻辑的负性自动化思维。
2)向患者讲解认知治疗的基本观点,帮助患者分析负性自动化思维中某些错误观念造成的认知歪曲,使患者在更深的层次上领悟到情绪问题是由于不合理思维造成的。
3)使患者明确不合理思维对FS的危害,促使患者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4)布置认知性的家庭作业,要求患者以报告的形式写出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帮助患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思维,使新认知得以强化。
2行为干预:呼吸配合、骨胳肌放松.训练和想象训练,患者躺在床上,轻闭双眼,自然地做几次深呼吸,集中注意力,从头顶到脚底或从脚底到头顶按顺序逐一放松各个部分的肌肉,想象全身肌肉放松好象刚刚泡过澡一样舒服,想象自己的身体正在康复,每次30 min,第1周每2 d 1次,第2周起每周2次。
认知治疗是通过理论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让患者认识自己疾病的表现及特点,了解错误认知的原因及危害性,建立理性的认知观念,学会新的应对方式,其症状也就随之改善,并且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行为训练,使患者身体放松,从而达到身心上的松弛,有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随着不良情绪的消退,疼痛也逐渐减轻。
本文是王祥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