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医“肝升肺降”理论
肝升肺降的理论出自《内经》,原文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与西医解剖学对肝肺二脏的定位不同,中医很重视内脏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讲到脏脑都是讲的功能概念而不是讲的解剖概念。比如“脾”,中医认为它是主运化的,也就是负责整个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所有消化系统器官的功能都是“脾”范围,人要靠吃 饭消化才能活着,所以中医把脾称作“后天之本”。而西医认识脾只是一 个解剖概念的脏器,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而中医更多的是讲功能概念的脏。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从天人相应规律讲肝、肺功能特点的。前人在祭拜天地、神灵的时候必须向着太阳,即面南而背北,这样才能使体内阳气与自然界阳气融会贯通,对人体健康有利。而当人面向南方的时候,人体的左侧便为东方,右侧便为西方。按照中医五行理论,五方分别对应五脏,东方属木,对应的是肝脏:西方属金、对应的是肺脏:南方属火,对应的是心脏:北方属水,对应的是肾脏:而中央属土,对应的是牌脏。古人看到,每天日月从东方升到西方降,所以古人认为东方是主升的,西方是主降的,东方应肝,所以中医认为肝主升,西方应肺,所以肺主降,《内经》 的这一句话, 讲的正是肝气主升,肺气主降的道理。
天人相应,阴阳升降,是大的周天, 但人体内又有许多气机升降的小周天,如肝气的上升与肺气的下降:心火的下降与肾水的上升:脾气的上升与胃气的肃降等,以此维持着人体阴阳气机升降的平衡,只有这样人才能气血平和,身体健康。如果打破了这些平衡,当然就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就肝升肺降的特点来讲,表现为肝气从左上升,然后肺气从右降下,由此构成了一个气机的回路。也可称之为“龙虎回环”,如果肝气左升异常,所出现的胁痛反而多在左侧。但是如果肝气左升了,肺气不得右降,也会出现胁痛, 这种助痛往往就出现在右侧,就像电路一样,有来无回,构不成回路,电灯是不会亮的。临床上治疗肝胆病的胁痛,一般原则当然可以疏肝理气,但如果胁痛日久,尤其是右胁疼痛,就必须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加入肃降肺气的药物。有些病人右胁久痛不止,按照肝升肺降的理论,一定伴有肺气不降的原因在内, 而此类患者一般会伴有大便的秘结不通,因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气不释,大肠就会蠕动缓慢,从而导致大便秘结。
“肝与大肠相通”这一理论源于《五脏穿凿论》,指的是大肠的传导糟粕功能与肝的疏泄功能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现代研究还发现肝脏与肠道的共同分化来源是胚胎时期的前肠,肝脏还是肠道相关淋巴细胞前体的来源 ,且以“肠肝轴”为中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肝肠常相互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可以阻止肠道内毒素进入肝脏,是肝脏防御系统的一部分,肠肝循环也可以看作肝升肺降这一大回环的部分体现。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得知,肝升肺降理论为我们更好地看待疾病,了解疾病,治愈疾病提供了新的着眼点,临床治疗肝胆疾病,在疏泄肝气的同时,也要注意兼顾肺气,整体把控,辨证施治。


本文是刘光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