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虎 三甲
刘虎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眼科

为什么眼病患者需要做基因检测?

1975人已读


先天性眼病常需要做“高、大、上”的基因检测,我们为你答疑解惑。

为什么眼病患者需要做基因检测?

——你应该了解的二三事

很多家长常常因为孩子出生后不久出现的眼部异常前来就诊,包括斜视、眼球震颤、白瞳、上睑下垂、畏光及弱视等。这些先天性眼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常见的儿童遗传眼病包括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先天性白内障以及高度近视等。

学龄前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这期间的眼部疾病会妨碍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甚至可能引起失明。研究表明儿童遗传眼病是发达国家儿童盲的主要原因,约占1/2,我国儿童遗传眼病约占儿童盲和严重视力损伤的1/3,且仍有逐年升高的趋势。

诊疗过程中,对于一些患有先天性眼病的宝宝,医生在详细检查后常常会建议家长做基因检测。但很多家长把基因检测想象的过于“高大上”,因此会有许多疑问,我们将为你答疑解惑。

NO.1 基因检测究竟是什么?

基因检测是一种实验室检测技术,通过采集血液或者身体组织(如口腔粘膜脱落细胞或病灶部位)等为样本对细胞中的DNA进行检测,分析遗传疾病的易感基因,使人们能及时了解基因信息,在疾病的临床症状未发生之前进行早期诊断,从而针对性地预防及诊治疾病。

NO.2 基因检测到底有什么用呢?

l 对于患者:

1. 基因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诊断疾病类型

幼儿的视力损伤,如果不伴随外观上的异常表现,一般很难被家长注意到,需要依赖仪器检查才能发现,然而儿童眼科的检查较为局限,且受制于儿童的配合程度,这给精确的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此外,对于一些较为罕见的病例,容易误诊甚至漏诊,而借助高效精准的基因检测技术能够极大程度地辅助临床诊断。

儿童遗传眼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存在交汇重叠,往往一种疾病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临床表现类型,而许多看似不同的症状表现却是同一个基因位点异常导致,甚至是同一致病突变所引起。如果仅仅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眼科检查进行判断,只能做笼统粗略的诊断,只有基因检查结果才能从分子机制上定义疾病的类型,这就是精准诊断

2. 基因检查可以帮助评估疾病的预后

对于某些遗传眼病来说,不同亚型的预后差异很大:有的亚型为进展型,随着时间推移,疾病会加重恶化直至失明,并可能伴随全身其它系统的异常;而有些属于稳定型,无论当初起病多么严重,病情不会随年龄增长加重。

目前临床检查往往无法针对疾病亚型细分,而基因检查则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分类。这样可以给医生和家长一个真正明确的疾病预测,以便及早做好相应处理和准备。

Ø 举个例子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常见的一类遗传性眼病。它的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隐性显性X性连锁隐性三种;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多,显性次之,性连锁隐性最少。该病的典型表现为夜盲、周边视野缩窄和视力下降,最终导致患者失明。而部分患病的孩子,在疾病早期缺乏上述典型的眼底表现而与其他眼病混淆,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此外,不同遗传方式、不同病因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差异大,视力损害的程度与进展速度以及和突变基因类型位点有关。大约60%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可以检测到致病突变基因,60%以上的突变集中于6个基因,即CYP4V2、RHO、USH2A、RPGR、CRB1RP2。若基因检测出上述致病突变基因可作为疾病的诊断和分型依据。



3. 基因检查有利于精准治疗

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临床试验推广,一部分遗传眼病目前已经看到了治疗的曙光。最近,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完成RPE65突变遗传性视网膜患者I期注册临床试验首例受试者的基因治疗,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改善视功能的优势,遗传性眼病患者摆脱无药可医的困境,使得基因治疗不在是遥远的愿景。所以,及早明确基因变异类型,确定突变位置,便于了解和跟踪疾病的前沿治疗,提前为将来的基因治疗做好准备。

l 对于健康的患者家属:

1. 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诊断是否携带致病基因

除上述作用外,基因检测可以提示疾病究竟是遗传性还是非遗传性的,遗传性疾病需要重视父母甚至整个家族多代病史,通过疾病家系图帮助发现家族中其他可能发病者。

直系亲属提前了解自己是否携带相同的遗传性眼病的致病基因,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规避潜在的生育风险,助力优生优育。

[1]成洋阳,盛湘云,罗中文.0~6岁儿童眼病筛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02):210-212.

[2].哪些眼病可遗传?[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8,(08):106-107.

[3]陈雪,赵晨.遗传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诊断在防治儿童遗传眼病中的重要作用[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8,36(07):489-493.

[4].眼遗传病基因诊断方法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8,36(07):481-488.

[5]Target 5000: Target Capture Sequencing for Inherited Retinal Degenerations[J] . Adrian Dockery,Kirk Stephenson,David Keegan,Niamh Wynne,Giuliana Silvestri,Peter Humphries,Paul F. Kenna,Matthew Carrigan,G. Jane Farrar. Genes . 2017 (11)

[6]Molecular genetics of 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 in Chinese: New data from 66 probands and mutation overview of 159 probands[J] . Yan Xu,Xueshan Xiao,Shiqiang Li,Xiaoyun Jia,Wei Xin,Panfeng Wang,Wenmin Sun,Li Huang,Xiangming Guo,Qingjiong Zhang. 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 . 2016

[7]Retinitis Pigmentosa: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J] . Qingjiong Zhang.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 2016 (4)

[8]Molecular genetics of cone-rod dystrophy in Chinese patients: New data from 61 probands and mutation overview of 163 probands[J] . Li Huang,Xueshan Xiao,Shiqiang Li,Xiaoyun Jia,Panfeng Wang,Wenmin Sun,Yan Xu,Wei Xin,Xiangming Guo,Qingjiong Zhang. 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 . 2016

[9]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J] . Sel?uk S?zmaz,Yoshihiro Yonekawa,Michael T Trese. Turk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 2015 (4)

[10]Genetics and Epigenetics of Human Retinoblastoma[J] . Claudia A. Benavente,Michael A. Dyer.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 Mechanisms of Disease . 2015

[11]Prevalence of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s related to adult mitochondrial disease[J] . Gráinne S. Gorman,Andrew M. Schaefer,Yi Ng,Nicholas Gomez,Emma L. Blakely,Charlotte L. Alston,Catherine Feeney,Rita Horvath,Patrick Yu‐Wai‐Man,Patrick F. Chinnery,Robert W. Taylor,Douglass M. Turnbull,Robert McFarland. Ann Neurol. . 2015 (5)

[12]Retinoblastoma. Fifty Years of Progress. The LXXI Edward Jackson Memorial Lecture[J] . Hans E. Grossniklaus. 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 2014 (5)

pdf_link
刘虎
刘虎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