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腔哪些病变引起慢性内脏痛
1盆腔持续性炎症引起的慢性内脏痛由盆腔持续炎症发展而来,可能来自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性膀胱炎和尿道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输卵管炎和卵巢炎、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宫颈炎、复发性或慢性阴道炎和慢性前列腺炎。
1)急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急性炎症,主要包括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急性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腹膜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等,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及输卵管卵巢炎。该病在妇科急性腹痛患者中
占20%左右。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妇女,初潮前、绝经后或未婚者很少发生。急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因有: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下生殖道感染、性活动、性卫生不良、邻近器官的炎症直接蔓延、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等。该病多源于上行性感染,尤其继发于产后与流产后感染,病史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主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等。
急性盆腔炎的常见症状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腹痛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如伴有腹膜炎,则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如有脓肿形成,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膀胱刺激症状和直肠刺激症状。
2)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同样受性激素的影响,出现周期性的增生、出血。刺激局部组织引起盆腔内组织粘连,结缔组织增生、瘀血积聚、结节和包块形成,出现以痛为主的一系列症状,在治疗上根据临床证候特点加以变化,以及运用外治法及中成药治疗能提高其疗效,同时还应结合月经周期不同时期及不同体质分别论治。
2腹盆腔血管机制引起的慢性内脏痛可来自亚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和髂动脉动脉瘤。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和缺血性结肠炎3种类型。急性肠系膜缺血病情重,死亡率高;慢性肠系膜缺血通常占所有腹部疾病的-2%,常无症状;缺血性结肠炎是肠道供血不足导致的结肠损伤,发生于结肠,与肠系膜缺血相比,预后较好。供应结肠的血管有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右半结肠)和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及大部分直肠),静脉多与同名动脉相伴行。当某一支动脉或静脉受阻闭塞后,肠道血运障碍,出现缺血性改变,如黏膜肿胀,淤血,坏死,溃疡形成;同时另一支伴行的静脉或动脉仍然通畅,就会出现缺血后的黏膜出血表现,临床表现为腹痛,便血等症状。
3盆腔机械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包括梗阻引起的复发性尿绞痛,例如下尿路结石、输尿管扭转、肛门或直肠狭窄、输卵管韧带牵拉和对雄性或雌性生殖器官的压迫。在生理情况下,约80%子宫右旋.但不超过30。子宫扭转非常罕见,多由于妊娠期、子宫肌瘤、盆腔肿瘤压迫或炎症牵引使子宫本身重心发生改变所致,常被误诊。正常子宫有四对韧带固定并维持正常位置,而双子宫或双角子宫妊娠后,随着子宫增大进人腹腔,因其一侧缺圆韧带和阀韧带的固定呈游离状,腹腔空间大.容易在体位改变、性生活等刺激下.导致其发生扭转。妊娠子宫扭转的常见表现是不同程度的下腹持续性剧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查体可见下腹局部腹肌紧张,宫体部位压痛、反跳痛。
小结
慢性继发性内脏痛的发生可以由炎症、血管机制或机械因素引起。检查可以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检查。治疗应侧重于综合管理,尽可能的消除潜在的病因。此外,鼓励采用多模式来治疗慢性内脏痛,因为慢性疼痛通常与情绪、认知和行为障碍有关。
本文是王祥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