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血常规、血细胞分析
为什么抗肿瘤治疗,尤其是化疗后,医生要求反复查血:主要是因为人体血液呈动态变化。
化疗或其他抗肿瘤治疗时在将癌细胞消灭时,也伤害了人体的健康组织,这里面就有骨髓,由此而引发的负面作用就是骨髓抑制,症状是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所以化疗之后反复检查血常规,主要是观察有无出现骨髓抑制,为了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血常规情况。
出现骨髓抑制时,出现这一毒性反应时,个别患者会感到乏力,大部分患者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若不通过定期验血发现并及时处理,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下降就会由 1-2 度恶化到 3-4 度。而化疗后的患者自身免疫力较低,就可能引发严重感染,甚至是伤害到生命。
那血常规报告报告出来后,面对一堆数值到底该怎么看呢?主要看我下图中标红的几个指标

一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这是人体的免疫细胞,时刻奋战在抗感染的第一线,当细菌、病毒企图入侵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就会对其进行围剿,所以,白细胞的数值就会升高。若白细胞的总数下降,意味着身体抵抗力变差。如果使用激素,有时白细胞也会升高。如果白细胞下降,如果大于3×109/L,不着急继续抗肿瘤治疗,可以口服升白药物(如地榆升白片、利可君、芪胶升白胶囊等),如果小于3×109/L但大于3×109/L则需要打针,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瑞白、立生素、吉而芬等)。如果白细胞小于1×10‘9/L或中性粒细胞小于0.5×10‘9/L,则属于四度骨髓抑制,非常危险,需要立即联系主管医师住院,这时候免疫力非常低,切忌不要吃生冷的蔬菜和水果,一定是保证新鲜的熟食,如果出现发热,要应用抗生素,并在下周周期治疗时调整药物剂量,可预防应用长效升白针。如果上一周期化疗出现重度骨髓抑制伴粒缺性发热,再次化疗后可预防性应用长效升白针。部分患者打了升白针后会出现发热、肢体酸痛等症状,可给予退热止痛治疗。
二看血红蛋白值:临床上又称作血红素,是红细胞中特有的一种红色蛋白质。它肩负着为人体输送氧气的重任。同时血红蛋白是判断患者有无贫血的重要依据。给大家个参考值,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当然不同的医院,这个标准可能略有差异。贫血患者,容易感到乏力,如果缓慢下降,能慢慢适应;如果下降迅速,可能会无法站立,卧床不起。部分贫血的患者还会有头疼、头晕的症状。贫血患者由卧位或蹲位站立时一定要缓慢,以免突然脑缺血,造成晕厥。低于60g/L时需要输血。
注意关注电解质中的血清铁是否降低,如果血清铁降低,要同时补铁。
三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伤口的“创可贴”,起着止血、凝血的作用。当我们受伤时,血小板会飞快聚集到伤口附近,释放“能量”加速止血。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的9次方/L。血小板数量过多,常见于骨折、急性感染、缺铁性贫血等。肿瘤患者化疗后常常会有血小板降低,若<100×109/L需要药物干预,可口服咖啡酸篇,也可注射升血小板的药物(可能部分地区>75时不报销),如果血小板<75若血小板降低,有出血风险,口服抗凝药物者可权衡是否暂停抗凝药物,若小于75×109/L(这是医保报销的界限),建议白介素11(巨和粒)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奥)皮下注射升血小板治疗。若小于20×109/L需要输注血小板治疗,立即停用抗凝药物,避免磕碰,避免用力大便等,以免造成出血。
顽固性血小板下降,可以海曲泊帕或罗普司亭。
再来一起复习下血常规报告中最重要的指标: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因为营养状态对肿瘤患者也特别重要,加强营养有助于血常规的回复。
本文是孟祥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