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您认识膜性肾病
1. 什么是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是一类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是临床肾病综合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脂、水肿、高脂血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膜性”指肾小球基底膜外侧,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这一病理变化,所以,“膜性肾病”本身是基于病理形态学的诊断名词。
2. 我为什么会患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常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女比例约2:1,若不幸罹患,首先应该排除继发性原因,感染性因素(如乙肝、丙肝、梅毒、幽门螺杆菌、HIV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各类肿瘤、药物(如青霉胺、金、汞、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均可能导致膜性肾病,需要去医院逐一排查。如都不属于上述情况,则考虑诊断为原发性膜性肾病,这类膜性肾病比较隐匿,多数人因为发现水肿,或在体检中发现尿蛋白等原因而被进一步诊断。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学界仍不明确原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有一些研究认为,空气污染(PM2.5)、遗传易感性可能是导致本病的原因,近来我国膜性肾病患者逐年增多,且有年轻化趋势,有关病因亟待进一步探索。
3. 得了膜性肾病,我该怎么办?
首先,要树立信心,积极乐观。膜性肾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有一部分患者可以自发缓解,也有相当一部分蛋白尿患者可以保持肾功能稳定,接受规范治疗后,进展至肾衰竭(尿毒症)的几率还是很低的,所以,要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面对。其次,要相信科学、规范治疗,树立信心绝不是掉以轻心,任其发展,一旦被诊断,就应该立刻接受规范治疗,临床上膜性肾病的基本治疗包括限盐、休息及适量运动、控制血压、抗凝、低蛋白饮食等。针对性治疗包括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降低尿蛋白,定期严格监测尿蛋白、血白蛋白、肾功能等情况,必要时需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最后,还需提醒的是,膜性肾病的治疗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病友在治疗过程中应谨遵医嘱,治疗过程中擅自加药、停药都对病情的控制不利,此外,尽管膜性肾病的诊断可以参考血清学证据(如血清中PLA2R、THSD7A抗体检测),但目前膜性肾病的确诊仍然依赖肾活检,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肾活检技术已较成熟,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很低,肾活检结果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诊断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经医生评估后,条件允许的患者应积极考虑。
本文是吕道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