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心动”还是心“咚咚”?——如何防治房颤篇
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让我们心动的瞬间了,那么我们真的了解心动吗?它可不简单!首先跟大家介绍下不同年龄人群每分钟的心跳次数:
1、初生婴儿为110—150次/分,2岁时 85—125次/分,4岁时 65—105次/分;
2、健康成人为60—100次/分,正常成人在安静时为70—80次/分,女性稍快;
3、老年人心跳偏慢,一般为55—78次/分。
可是有的人心律不齐,心跳加快,这可能不是简单的心动反应哦,还有可能是房颤!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房颤的心跳次数为300-600次/分,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患者在病情发作时还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精神不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因此加强对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如何预防房颤。
一、戒酒
酒精可引起心肌纤维化,从而使左房瘢痕和肺静脉外触发灶形成。日本的一项研究显示,患心房颤动的风险会因饮酒的频次及饮酒量的增加而升高。一份关于饮酒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显示,中度酒精摄入与心房颤动之间存在性别差异,男性表现出更大的风险。另有研究报告称,即使是适量或少量饮酒也会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如果能做到不饮酒,那么心房颤动发生的比例将会减少[2]。
二、戒烟
吸烟通过间接和直接的机制增加心房颤动的易感性。一项前瞻性研究揭示,当前与过去吸烟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分别增加了33%与21%。Watanabe 等指出,吸烟者中9.5%被确诊为心房颤动,而非吸烟者中确诊率为7.8%( P<0.01)。儿童与妊娠妇女暴露于二手烟的环境中,也会增加该人群心房颤动发生的风险。因此,应尽量避免主动或被动接触烟草[2]。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三、合理运动,控制体重
肥胖会导致心房重构,而超重和肥胖是发生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若能维持合理体重,约18%的心房颤动发生风险可以预防。通过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7 kg/m2以下,维持体重稳定,避免体重呈波动趋势,可降低心房颤动风险。但运动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增加患心房颤动的风险,应从事中等强度的锻炼(如游泳等),每次30 min,1周3~4次,以此制定运功计划[2]。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四、控制血压
高血压导致心房颤动的机制可能与左心房压力增高、心房间质纤维化和炎症细胞浸润相关。一项持续2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血压控制不佳,2年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增加7倍。理想的血压控制能显著降低心房颤动发生风险,通过强化降压治疗,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将收缩压目标值控制在120 mmHg以下比控制在140 mmHg 以下,新发心房颤动风险降低了26%。建议家庭日常监测血压,减少食盐的摄入,休息时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范围内较适宜[2]。

(图片来源:摄图网)
那如果发生房颤后,除了上述的预防因素外,还需要怎么治疗呢?
目前,房颤治疗包括:①节律控制,即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包括心脏复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等。②控制心室率,包括急性心室率控制和长期心室率控制,是目前治疗房颤基本目标之一。根据房颤患者导致心室率增快原因,选择合适药物如胺碘酮等进行治疗。③预防房颤引起的血栓栓塞和卒中,在血栓栓塞危险较高的房颤患者中, 建议使用新型抗凝药物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以及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可以有效改善房颤患者预后。④房颤的外科治疗:包括左心房隔离术、走廊手术、心房横断术等[3]。当然,除此之外,房颤患者也需要根据临床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治疗哦。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房颤中心联盟心房颤动防治专家工作委员会.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21)[J].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22,26(1):15-88. DOI:10.3760/cma.j.cn113859-20211224-00264.
[2] 邓丹丹,朱蓓,侯莉. 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措施[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1,24(6):737-741.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21.06.004.
[3] 毛文锋,司春婴,王贺,邱承杰,解金红,关怀敏.房颤发病机制及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03):856-862.
本文是张清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