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又名Scheuermann‘s病、青年性驼背、休门氏病、少年驼背症、青年驼背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又名Scheuermann‘s病(休门氏病)、青年性驼背、休门病、少年驼背症、青年驼背
概述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发病年龄在13~17岁,男性略多于女性,75%的病例发生在胸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驼背,可伴有脊柱强直,颈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等。视患者病情轻重不同,可选择矫正体操、脊柱矫形及融合术等治疗手段。
病因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主要病因为患者椎间软骨的先天性或发育性缺陷,此种病变存在遗传倾向。本病非传染病,无传播途径。好发于有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家族史的少年,尚无权威证据表明其诱发因素。
主要病因
1.先天性或发育性缺陷
在椎体和骺环之间的生长区的环形骨骺发生缺血性坏死,椎体前部生长障碍,导致楔形变。由于骺环的骨化障碍,椎间盘物质伸入椎体。椎体的纵向生长或塑形可有障碍,椎间盘可有移位,本病有家族倾向。
2.肌性原因
背部肌肉不够发达,这种情况多见于久病初愈和缺乏锻炼的青少年,另外,学龄儿童坐的姿式长期不正,亦可引起这种畸形。
3.骨性原因
正常发育的椎体,前缘和后缘的高度基本相等,椎体发育不良,使前缘的高度低于后缘,椎体就呈楔状变形,这种楔形椎体就是发生少年性骨软骨病的骨性原因。
诱发因素
1.供血不足
椎体在发育阶段需要不断地从血液中得到充分的营养,如果供应不足,椎体的发育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椎间盘早期发生变性
在上下相邻的两个椎之间有一个软骨垫(椎间盘),这个软骨垫具有弹性,对椎体有一定的压迫作用,这种压迫洼刺激可以促进椎体的正常发育,如果椎间盘早期发生变性,丧失弹性而减少了对椎体生理的压迫性刺激,也可引起椎体发育异常。
3.椎体在发育阶段负荷过重或长期的慢性损伤
也可使椎体发育受到不良影响,我国有些地区农民圆背较多,可能与劳动习惯有关,因此,青少年时期应注意不可负荷过重,以免机体发育受到影响,引起畸形。
流行病学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发病年龄在13~17岁,其发生率占总人群的0.4%~8.3%,男性多于女性,为(3~4)∶1,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该疾病75%的病例发生在胸椎,特别是下胸椎;25%可累及胸椎与上腰椎;发病率不明,据统计在军队中占6%;在产业工人中占8%。
好发人群
有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家族史的少年
本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好发于有本病阳性家族史的13~17岁的少年,青少年不注意看书写字的姿势会引发驼背的出现,体重过度增加会加重脊柱的压力,加重本病发生的风险,参加重度体力劳动的青少年,容易导致重物堆压,长期的压制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该疾病。
症状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驼背,脊柱强直,颈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等畸形以及病变局部隐痛等。
典型症状
驼背及伴随畸形
为主要症状,可伴脊柱强直,颈常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驼背畸形进行性发展至20岁之后。
病变部疼痛
患者常觉局部疼痛并不严重,多为隐痛,驼背畸形进行性发展至20岁之后。驼背为主要症状,伴脊柱强直。颈部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疼痛并不严重,常为隐痛。
脊柱活动受限
因病变后肌肉保护性痉挛,故脊柱的活动受限,尤以前屈最明显。
腰背部疼痛
下背部钝痛,或有疲劳感觉,劳动或负重后加重,疼痛可放射到两侧腰部,卧床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
其他症状
部分重症患者可自觉脊柱伸直困难。
并发症
脊髓受压
局部椎间软骨病变严重者可出现邻近脊髓的压迫,引发患者出现下肢感觉麻木、冷热刺痛等感觉均不明显,感觉“踩在棉花上”。
脊性骨性关节炎改变
随着病情的发展,重症患者可逐渐出现病变椎体间的骨性关节炎的改变,患者可有明显的背部疼痛的加重。
畸形
重症患者可并发腰部前凸畸形和(或)胸椎后凸畸形,发生脊柱生理曲度的改变。
就医指征
在幼儿生长发育时期家属如发现其有驼背表现,应注意及时就医。
自觉背痛、发现自己存在驼背、颈屈曲、肩胛骨突出的青少年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家长常因发现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了驼背、颈屈曲等表现而带其就诊于骨科。
需要做的检查
Ⅹ线检查
通过对怀疑患有本病的群体进行X线检查来判断其病变部位的骨骼发育情况,驼背畸形的角度等来辅助诊断。
核磁共振检查
本病患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椎间软骨,核磁共振的软组织成像优于X线及CT。故怀疑本病的患者需要对椎间软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判断其软骨病变的程度及有无出现周围脊髓、神经的压迫。
体格检查
通过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驼背畸形的程度以及有无脊柱强直。颈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等伴随畸形。
诊断标准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诊断依赖于青少年的体征(驼背、脊柱强直、颈屈曲、肩下垂、胸廓狭窄而扁、肩胛骨突出等),以及X线检查及核磁共振的结果(驼背畸形必须超过35°以上,至少有1椎体前缘的楔形变要>5°,连续影响3个椎体)。
鉴别诊断
脊柱结核
为进行性骨破坏性疾病,患者常有肺结核(咳痰、咯血、盗汗、发热)的前驱表现,而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患者则无。脊柱结核的椎体边缘模糊而不像骨软骨病那样增白,且在大多数病人会出现椎旁脓肿,而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的患者无椎旁脓肿,以此鉴别。
姿势性驼背
这种驼背非固定性,很容易被动或自动纠正,主要通过X线检查鉴别。姿势性驼背患者X线上没有椎体的楔形变,而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患者存在椎体的楔形变,以此鉴别。
脊椎化脓性骨髓炎
多见于成人,以腰椎为最多,起病较急,常伴有高热、恶寒、背部剧痛,脊椎活动受限。局部叩击痛(+),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增高,血培养(+),X线检查椎体骨质破坏和受侵犯的椎间盘变狭窄;在愈合过程中以增生、硬化为主,可形成大而粗的骨桥这些检查都可以将两种疾病鉴别开来。
治疗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治疗的目的是防止畸形,保护脊柱不受压迫性损害,直至骺板发育成熟。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本病的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坚持。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药物: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可遵医嘱适当应用非甾体类药物来消炎镇痛,如塞来昔布、尼美舒利等。
双氯芬酸钠乳膏:酸痛部位涂抹可改善患者的局部酸痛表现,但此种外用涂抹药膏可能会引发患者产生皮肤丘疹、红肿、瘙痒等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脊柱矫形及融合术
极少数病人驼背明显,影响美观而需做脊柱矫形及融合术者。
脊柱开放减压术
适用于偶有出现脊髓受压症状而需要减压者。
中医治疗
按摩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立于其左侧,先在背部两侧骶棘肌施以攘法或掌根按揉法,(或两法交替运用),自上而下,反复操作,但以胸、腰段为施法的重点部位5~8分钟。
握拳揉背法
手握空拳,以掌指关节的背侧按揉自己背部的胸腰段。
指揉阳陵、绝骨
此二穴均在小腿外侧,阳陵穴在膝下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绝骨穴在外踝中点直上3寸,都以指揉法,每穴1~2分钟。
其他治疗
石膏固定及配合支架
如初发时疼痛较明显,可考虑用石膏床或石膏背心固定2~3月,以后用支架及操练背肌。背肌训练如患儿无痛,可根据畸形来决定治疗,脊住后突畸形小于45°~50°时。只要做矫正体操即可,在50°~80°时需用支架固定再加背肌训练。
预后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无法彻底治愈,尤其是已经出现驼背的患者,但本病通常不会危及生命,重症患者可有骨关节炎的后遗症。建议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遵医嘱定期复诊。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如能及早诊治,可以通过现有的治疗手段控制病情发展,如果已有驼背畸形,就不可能完全纠正。
早期筛查
有青少年时期驼背家族史的群体,在青春期应注意加强体检,一旦发现存在驼背畸形立即就医诊治。
预防措施
少年性椎体骨软骨病因先天性或发育上的缺陷所致,所以预防上无相应的措施,后天性的可以通过一下方式进行预防:
避免长期背重物,导致脊柱被压制变形,发生驼背。
改正不良习惯,避免长期低头、弯腰工作。
存在骨质疏松等疾病的人群,积极治疗原发病。
本文是王会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