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外瘘的治疗方法
肠瘘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病人及家属的噩梦,出现肠瘘以后,大家都很关心这个瘘口怎么处理才能愈合。本文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促进瘘口愈合的方法,总体来说,分为手术和手术两大类方法。
一、自行愈合
部分肠瘘病人在感染控制满意,营养状态良好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瘘口逐渐愈合。但是这种愈合往往是假性的,皮肤的瘘口处容易反复破开,流出肠液或脓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口愈合了,但是内口没长上。笔者遇到过几例,历经十几年都没长上,最后过来求医。实际上,这样的肠瘘经过禁食,双套管冲洗引流等治疗,有部分病人引流液逐渐清亮,逐渐退管后瘘口实现了自愈。
二、胶堵促进瘘口自愈
对于一部分想快速自愈的肠瘘病人,可以尝试纤维蛋白胶封堵的办法。但是,对于适合胶堵病人的筛选也是很严格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病人都可以胶堵。一般来说,胶堵的条件如下:
1、管状瘘。也就是内瘘口与皮肤形成管状瘘道,且瘘道长于2cm,这样才可以尝试胶堵。如果瘘口外翻于皮肤,或者瘘道太短,肉眼能看到瘘口黏膜外翻,这样是不适合纤维蛋白胶胶堵的。但是如果瘘道很短,可以尝试502胶水封堵,因为这个胶的粘附力更强。
2、瘘口周围条件满意。比如没有脓腔、异物存在,瘘口周围的血供是正常的,没有过局部放疗病史,这样黏膜的爬行愈合能力才不受影响。瘘口周围的清洁条件尤其重要,因为残留的肠液或者细菌是影响胶堵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也就是把瘘口周围冲洗干净,才能胶堵。
3、瘘口的肠液流量不大,一般来说,24小时流量不超过10ml。如果流量太大,封堵的胶经不住肠液冲击和腐蚀,容易导致封堵失败。当然,可以借助生长抑素类药物,减少肠液的分泌,这样,瘘口流量会减少。
4、瘘口远端是通畅的。如果远端不通畅,瘘口周围的肠腔压力比较大,肠液外渗的动力也比较大,胶堵很难成功。所以,对于合并肠梗阻的病人,很难使用胶堵的办法。但是,这一类的肠梗阻往往是因为长期卧床,或者营养不良导致的肠道炎症水肿。如果能积极下床活动,营养支持跟上,这种肠梗阻常常自行缓解,这个时候就为胶堵创造了条件。
三、内镜下夹闭
对于胃、十二指肠或者结直肠部位的瘘口,往往可以通过胃肠镜下夹闭的办法封堵瘘口。但是一般不采用钛夹,因为夹子太小,很难全层夹闭肠道,只能夹闭部分黏膜,效果往往很差。现在一般都是用OTSC的夹子,尺寸和夹闭方式都比较理想。
但是对于使用OTSC夹闭病人的筛选,同样也很严格,和选用胶堵的标准差不多。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OTSC尤其适用于胃或结直肠瘘,瘘道短点也可以尝试。也可以胶堵和夹闭联合使用。甚至有些肠内瘘也可以考虑夹闭,比如肠-膀胱瘘,肠-阴道瘘。
四、手术
对于一些无法通过保守治疗来治愈的肠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时机很重要,一般来说,距离上次手术最少三个月以上,这个时候腹腔粘连才慢慢松开。对于既往腹腔污染严重的病人,粘连会更严重,再次手术的时间间隔需要更长,往往半年以上。而且术前的营养状态和体能锻炼也很重要。
手术方式来说,以瘘口切除吻合效果最确切,简单的瘘口修补往往容易失败。对于既往做过复杂消化道重建手术后的肠瘘,再次手术前的各种造影检查和手术方案设计尤为重要。否则等到手术台上再临时构思,采用的方案常常不是最佳的。
另外,对于一些感染没控制住的肠瘘病人,也可以做造口手术来转流肠液,便于控制感染。而且,肠液转流以后,远端的瘘口也可以逐渐愈合,等到下次手术,只需把造口还纳即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术前务必要确定原有的瘘口或吻合口没问题。
总体来说,出现肠瘘以后,一定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切忌拖而不决。早期的手段主要是控制感染,预防出血,脏器功能维护和营养支持。做好了这些,大部分肠瘘可以实现非手术治愈。如果最终确实需要手术,把握好手术时机和病人的状态尤为关键。
本文是任华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