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美英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临床心理科

再忙,也要关注“心灵感冒”----用知识战胜抑郁症

1192人已读

3微信图片_20240814001838.jpg


当今年代,精神卫生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障碍患者。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精神障碍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卫生问题。

当前,在现代生活节奏和疫情流行的多重压力下,很多人产生心理困扰,甚至引发抑郁症,希望更多人能懂得关注“心灵感冒”,关注心理健康。本文将围绕今年精神卫生的主题,和大家一起分享“再忙,也要关注心灵感冒”的话题…用知识战胜抑郁症,愿生活更美好!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 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 不做事也常常觉得疲劳;
  • 几乎每天都失眠,要么就是睡不够; 很难让自己开心,甚至经常感到沮丧;
  • 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看什么都不顺眼;
  • 身体各种不适但又查不出病因;
  • 常自责,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 常有活着没有意思的念头……
  • 如果您觉得上述症状似曾相识,就有可能正遭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2微信图片_20240814001830.jpg

抑郁症在西方被称为“心灵感冒”,它像伤风感冒一样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有一个很惊人的数据:全球大约有4亿抑郁症患者,中国患者将近1亿,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疾病中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

其实,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早期识别并且能够治愈的疾病,然而对它的误解经常使人讳疾忌医,我们总是容易忽视它。

日常生活中不开心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是抑郁症。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不佳的时候,这是抑郁的状态,有抑郁状态不代表着有抑郁症,但如果这些抑郁状态一直积压,就可能会演变成抑郁症。所以我们提倡“用知识战胜抑郁”。

1、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精神障碍,其核心表现是心情低落、兴趣和乐趣下降或丧失,以及导致疲劳感增加、活动减少、精力下降。记得有个患者曾这样描述自己患抑郁症时的感受:感觉自己就像陷在泥潭里头,好像下面的泥拼命地要把自己往下拽,想挣脱出来却没有一丁点儿的力气……另外常见的症状还有睡眠障碍、注意力困难、自信心下降、食欲和性欲下降、自责、自杀观念和行为等。

说的简单一点,抑郁症就是抑郁的严重程度影响了思维,影响了睡眠,情绪低落,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然后正常的活动都会减缓,难以胜任工作,甚至极端情况下出现自杀。就算达到这些比较常见的症状,也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不能缓解才算。

如果您或是身边的人有不开心的情绪和症状挥之不去,持续时间超过 2 周,而且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自杀念头、自伤行为,则应引起注意,考虑是否得了抑郁症,应及时寻求专业的诊治。

2、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呢?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抑郁症发病是遗传、体质因素、神经发育和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族病史、婴幼儿期不良抚养方式影响神经发育、突发灾难和长期压力,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促发原因。

3、哪些人更容易患抑郁症呢?

(1)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感到抑郁,其比例约为2:1。其原因可能与男性比较不愿透露自己的感受,而女性生活更为艰难、面对更多的压力有关;

(2)人格特征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的个体容易发生抑郁症,可能与他们的遗传基因和儿童期的不良经历有关;

(3)躯体疾病,特别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慢性躯体疾病的患者。

1微信图片_20240814000046.jpg

4、抑郁症的危险信号有哪些呢?

(1)情绪低落,整天高兴不起来,抑郁、悲伤、容易哭泣。

(2)长期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尤其是早醒。

(3)躯体不适。身体各种不舒服但医生却检查不出具体毛病。患者常常感到头部闷痛、胃肠不适、胸闷憋气、肢体乏力等;

(4)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头脑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工作效率下降等。

(5)情绪波动大。出现情绪失控,看什么都不顺眼,经常因小事而发火,过后又后悔。

(6)有自杀倾向。经常有活着没有意思念头,甚至自杀行为。

一旦你身边的亲人或朋友有不开心的情绪和症状挥之不去,超过 2 周,而且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自杀念头、自伤行为,则应引起注意,考虑是否得了抑郁症,应及时寻求专业的诊治,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10微信图片_20240814002500.jpg

5、抑郁体验的核心症状有哪些?

其实,每个人的抑郁体验不同,表现也不同,抑郁的症状也就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抑郁的核心症状有3个:心境低落、兴趣及愉快感丧失、精力降低。目前在各个人群中流行的“疲劳综合症”,常常是抑郁症的核心表现之一。

15微信图片_20240814002550.jpg

6、抑郁症的认识误区有哪些?

抑郁=精神病,是可耻的 ;

抑郁只发生在少数人;

我不会有情绪问题;

服药会成瘾,损害大脑;无法根治;

抑郁是不坚强和懒惰的表现……

其实,抑郁症并不是因为我不坚强!

抑郁症≠意志薄弱!

14微信图片_20240814002541.jpg

7、有人觉得失眠可能就是抑郁了,两者关系如何?

失眠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可能40%的成年人都会碰到;但抑郁相对要少,成年人中的发病率大约是6—7%。但观察发现,长期失眠的人得抑郁症的风险要增加5—8倍。此外,患抑郁的人80%以上存在睡眠障碍,因此两者经常相伴出现。

8、抑郁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1)药物治疗:目前较常用的新型抗抑郁药有: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代表药物有:氟西汀(百优解)、帕罗西汀(赛乐特)、舍曲林(左洛复)、氟伏沙明(兰释)以及西酞普兰(喜普妙)。而近2年上市的艾司西酞普兰被喻为“第六朵金花”。

(2)心理治疗:由于抑郁发作与生活事件、个性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恰当时机引入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协助患者处理情绪,改变思维方式和找出应变方法,加快病情好转,而且对于预防复发有良好作用。

(3)其他治疗:光照疗法和工娱治疗(通过安排治疗性的工作任务或娱乐活动来进行治疗。

C微信图片_20221010135746.jpg

9、抑郁症能治好吗?

可以很肯定的说,抑郁症是一个可以治疗的疾病,通过适当的治疗,患抑郁症的人完全能够恢复其患病之前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10、感觉心情好了就可以停药吗?

抑郁症为“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高死亡”疾病,首次抑郁发作后没有治疗,复发率可达50%;两次发作复发率风险达到70%以上;三次发作复发率风险高达90%以上。药物维持治疗是目前预防复发的主要手段。所以,抑郁症目前倡导全程治疗。全程治疗分为:急性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三期。急性期治疗4~6周,巩固期治疗4~6个月;维持期治疗因人而异。

专家的共识推荐是:首次发作,在临床痊愈后宜用药物维持治疗为6个月至1年以上,第2次发作3~5年,3次以上复发,宜长期服药。

13微信图片_20240814002534.jpg


11、如何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大家都知道,情绪对我们的身体、生理状态,特别是免疫系统有重要的影当我们情绪不良的时候,我们的免疫力就会下降,感冒、病毒就容易趁虚而入。其他研究方面也曾发现,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导致免疫力问题,会引起心理疾病的发生。免疫力是最好的医生,提高心理免疫力,调节好情绪就是最好的免疫力!

19微信图片_20240814002636.jpg

(1)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生活。

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别人。尽量保持生活规律:起床、睡觉、吃饭的时间要有规律。平时要清淡饮食、多喝水,多吃营养美食。记住: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快乐心态是抵御疾病的最重要武器!

(2)保持心态平和。保持心态平和。做到“三个不”:对今天不生气,对昨天不后悔,对明天不担心。

(3)及时处理负向情绪,学会倾诉。倾诉是最佳的宣泄方式,要学会向亲友倾诉。允许自己有一些负面的情绪,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自己的负性情绪说出来。

(4)适量运动。走出家门多到户外活动是对抗抑郁症最有效和天然的药物。

(5)日常注意心理疏导。当工作、生活压力增大感到孤立无援时,应与亲朋好友多沟通、多交流,排解忧愁,愉悦心情。可以做一些令自己愉悦的事情,听听歌,下下棋,泡泡澡,甚至做家务等,使自己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维持身心的愉悦。

(6)积极培养自己适宜的兴趣爱好,经常聆听舒缓音乐。

(7)避免凡事上纲上线,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压力。

(8)妥善安排生活节奏,参与一些有助于调节情绪的活动。

(9)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负面情绪比较强,长时间感到恐惧、焦虑、不舒服,甚至出现失眠、情绪低落时,可以拨打心理援助热线进行心理咨询或到医院进行诊治,以寻求专业帮助。

(10)练习心理放松松术。可进行:腹式呼吸法、冥想等。也可以尝试“478”呼吸法,改善睡眠。基本步骤: 1闭上嘴巴,用鼻子吸气,默数4拍;2、屏住呼吸,默数7拍;3、然后呼气的同时默数8拍。如此重复至少3次,花费时间不到2分钟。通过这样的呼吸练习,可以促进身心的整合,而且可以加深呼吸,促进肺活量,提高心理免疫力。


抵御抑郁情绪的要诀:善于营造快乐心情!

A微信图片_20221010082024.jpg

关爱心理健康,点亮美好心情!


【作者简介 】陈美英,三明市第二医院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国家注册心理治疗师。 现为福建省首位临床心理专业主任医师、国家重点专科评审专家库成员、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八闽巾帼红宣讲员、福建省心理援助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家庭教育指导师考评专家、福建省公务员教育培训师资库专家、三明市委组织部报告团宣讲员、永安市关工委报告团宣讲员等。

擅长: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青少年心理卫生、心理测验。对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失眠症、双相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多动症、抽动症、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等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进修学习 “心理咨询与治疗”一年,师从于许又新、唐登华等教授。2001年取得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专业委员会颁发的“心理测验资格证书”。 2003年通过全国考试,取得卫生部颁发的“心理治疗师”资格证书;2005年首位取得福建省人事厅颁发的“临床心理专业副主任医师”资格证书。2012年取得福建省公务员局+福建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颁发的“临床心理专业主任医师”资格证书。2022年被聘为“福建教育学院家庭教育指导特聘教授”,担任各大中院校《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老年大学心理养生班》教学。积极参与桑美特大台风、 “5.12”汶川地震、泰宁特大泯石流、新冠疫情等灾后心理援助工作,CCTV、凤凰网等媒体多次报道。曾获得“四川省彭州市荣誉市民”、“福建省援川医疗队先进个人”、”2018-2020年度福建省文明家庭”、“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陈美英
陈美英 主任医师
三明市第二医院 临床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