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窦肇华
窦肇华 主任医师
北京家恩德运医院 遗传咨询科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分型

2673人已读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 )又称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ADCAs ),是小脑、脑干、脊髓系统变性而导致的以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变性疾病,有明显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根据致病基因定位的不同, SCAs 分为不同亚型。目前已经确定致病基因的 SCAs 达到30型。SCAs 发病率约3人/10万口,在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中各亚型发病率有很大的差异。

一、根据基因分类

1.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型( SCA -1) 1993克隆了位于染色体6p22.3区域的 SCA -1致病基因 ataxin -1。 SCA -1发病率为10%。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之间,病程缓慢进展,一般在发病10-20年后患者完全残疾及死亡。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步态性共济失调、眼肌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周围神经病、精神症状等;也可出现额叶执行功能障碍,痴呆主要在疾病的晚期出现。

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 SCA -2) 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2q24.13,患病率约为15%-20%,常见于美国、印度和意大利;在印度属于最常见的 SCAs 亚型。主要在30-40岁发病。表现为躯干的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智能障碍。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眼部病变(如视神经萎缩慢扫视活动和眼球活动障碍等),周围神经病和腱反射减弱较为常见。锥体束征和锥体外系征则不常见。

3.脊随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马査多﹣约瑟夫病( SCA -3/MJD)马查多﹣约瑟夫病(MJD)1972年首次报道。因SCA3和 MJD 的致病基因都位于14q32.12,合称SCA3/MJD。发病率为20%~50%,在葡萄牙和巴西则高达85%,也是中国和日本最常见的 SCAs 亚型。SCA3/MJD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延随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面肌和舌肌肌束震颇、突眼、眼肌麻痹等。

4.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4型( SCA -4) 最初称 Biemond 共济失调,是伴有感觉轴素性神经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致病基因定位于16q24- qter 。见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人、德国及日本家系。40~50岁发病,表现为步态不稳、构音障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痛觉、关节位置觉和振动觉丧失的感觉轴索性神经病是本型的重要特征。

5.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5型(SCA-5) 见于美国、法国和德国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1q13.2。发病年龄通常为30~40岁,有遗传早现现象,进展缓慢,通常不影响患病个体的寿命。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眼肌麻痹语言含糊不清、吞咽困难。位于11q13.2的BI型血影蛋白基因编码的野生型BI型血影蛋白,有稳定细胞膜表面谷氨酸载体EAAT4的作用,该基因突变后,其产物则不具有该功能,导致SCA5的发病。

6.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SCA-6) 致病基因定位于19p13.13。占SCAs的13%~15%,在德国日本美国及荷兰等较为常见。发病年龄在40~50岁之间。SCA-6患者多表现为单纯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及构音障碍,有学者将SCA6归入ADCAI型,部分患者表现为眼肌麻痹、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及周围神经病等表现,表明 SCA6临床表现包括了ADCAI型和ADCAIII型。

7.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7型(SCA-7 ) 又称伴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小脑性共济失调。SCA7的致病基因定位于3p12~13。SCA7发病率为3%~5%,在美国南非和荷兰较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和视力障碍,也有无视网膜色素变性的SCA7的报道。此外,还可出现慢扫视眼动、眼肌麻痹、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锥体束征等。锥体外系征少见,痴呆及听力障碍较罕见。

8.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8型(SCA-8) 致病基因定位于13q21。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眼动异常、眼球震颜、构音障碍、疼挛状态、腱反射活跃偶见病理征、感觉性神经病。尚有智能障碍的报道。SCA8 进展缓慢,呈良性病程,多不影响正常的寿命。

9.脊精小脑性共济失调10型(SCA-10) 致病基因定位于22q13.31。14~45岁发病。最初报道SCA-10表现为单纯性小脑性共济失调而被归为AD CAI型。陆续有锥体束征、轻度智能障碍、肢体远端感觉障碍等症状和体征的报道,故目前倾向于将其归入 ADCAI型中。

10.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1型(SCA-11) 致病基因定位于15q14~q21.3。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眼震、构音障碍、腱反射亢进等。病程进展缓慢,呈良性发展。

11.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SCA-12) 见于德国和印度家系。在印度,SCA12发病率仅次于SCA2及SCA1,起病年龄在8~55岁,多在30岁后发病。进展缓慢,表现为进行性位置性震颤、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等。在疾病早期可以出现眼震,晚期出现痴呆。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SCA12致病基因位于5q32是唯一以动作性震额为主的SCAs亚型。

1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3型(SCA-13) 儿童早期出现的缓慢进展的共济失调、轻度智能障碍、发育迟缓,伴有吞咽困难、尿急、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如斜颈或运动迟缓等。致病基因位于19q13.3~13.4。目前有菲律宾家系与法国家系报道。

1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4型(SCA-14) 致病基因位于19q13.42,见于日本荷兰法国及葡萄牙家系。可有缓慢进展的步态不稳、构音障碍、吞咽困等小脑性共济失调及水平性眼震、肌阵发作、认知功能障碍、锥体外系征、感觉障碍等表现。

14.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5型(SCA-15) 致病基因连锁定位于3p24.2-pter的单纯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属于ADCAII型。多数患者表现为位置性和运动性躯体及肢体的震颤。

15.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6型(SCA-16 ) SCA-16致病基因定位于8q221~q241的SCA亚型,临床表现为单纯性小脑型共济失调,部分患者伴有旋转性头部震颤。

16.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7型(SCA-17) 发病年龄在18~55岁之间,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痴呆、吞咽困难、痫性发作,精神症状等。SCA-17是位于6q27的TATA结合蛋白(TBP)基因内,CAG/CAA重复扩增,导致编码转录因子TBP内PolyQ链扩展而致病。

17.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8型(SCA-18) 致病基因定位于7q22~q32。多在20岁以后发病。除感觉性共济失调外,尚可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束征、肌无力及萎缩。

18.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9型/22型(SCA-19/SCA-22) 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p21~q21的 SCA-19和定位于1p21~q23的SCA-22,在表现型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的疾病基因位于同一位点SCA-19,表现为轻度的小脑性共济失调、腱反射减弱、额叶执行功能障碍、震颤、肌阵挛等。SCA-22缺少小脑外症状和体征,见于中国家系。

19.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0型(SCA-20) 致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SCA-20覆盖了 SCA-5的基因位点。发病年龄在19~64岁之间。首发症状为构音障碍,还可有共济失调、轻度的锥体束征、发音困难、快节律扫视、运动迟缓;腭或唇的震颤也是其特点之一。影像学检查可见小脑齿状核区域的钙化。

20.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1(SCA-21) 2002发现,经连锁分析,致病基因定位于7p21.3~15.1即SCA21。发病年龄为6~30岁。表现为共济失调、静止性和位置性震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伴有或不伴有肌强直、腱反射减弱等。

21.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3型(SCA-23) 致病基因定位于20p13~p12.3,即SCA-23。发病较晚,年龄在43~56岁之间。病程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如以步态不稳、构音障碍,慢扫视眼动。部分患者有锥体束征下肢振动觉减弱。

22.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4型(SCA-24) 致病基因定位于1p36。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迟发起病,表现为共济失调、快速眼动、锥体束征、肌阵挛性抽搐、轴索性神经病、弓形足等。

2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5型(SCA-25) 疾病基因定位于2p15~p21。起病年龄在17个月~39岁之间。无遗传早现现象。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伴显著感觉性神经病,下肢腱反射消失,类似 Friedreich共济失调和Charcot-Marie-Tooth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表现为眼震、听力下降、视觉障碍、斜视、脊柱侧凸、弓形足、面肌抽摘或肌纤维颤搐和尿急等。头部MRI示小脑萎缩。与SCA-18相类似,SCA-25亦介乎SCAs和遗传学感觉性神经病之间的重叠型。

24.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6型(SCA-26) 致病基因定位在19p13.3。起病年龄为26~60岁,平均年龄是42岁。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小脑性共济失调如躯干及肢体的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视觉追踪运动障碍等。无锥体束征感觉及智能隐碍。MRI显示小脑萎缩而脑桥和延髓保留。CACNA1A基因突变的SCA6与SCA26致病基因均定位于19号染色体上,无CACNA1A基因突变却定位于 SCA6的家族性共济失调,有可能是基因连锁了SCA26。

25.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7型(SCA-27/FGF14) 致病基因位于13q33.1。起病年龄为28~40岁,但多数患者自儿童时期开始即出现手的震颤。临床表现为头部震颤、眼震、口面部活动迟缓、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弓形足等。

26.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8型(SCA-28) 致病基因定位于18p11.22~q11.2。发病年龄为12~36岁,平均为19.5岁。缓慢进展,病程为1~58 年。无遗传早现现象。首发症状是站立不稳、轻度的步态不稳、肢体协调障碍,随后出现构音障碍、锥体束征、眼动异常,如轻度至重度的水平性性和/或眼肌麻痹、水平性和垂直性眼震、眼睑下垂、慢扫视眼动等。无智能及感觉的障碍。头部MRI可见小脑萎缩,脑干无明显萎缩3。

27.未确定型 又称16q22.1染色体连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型(16q22.1-linked AD CAtypeI),位于16q22.1基因位点上,编码Purkinje细胞萎缩相关蛋白1(puratrophin-1),与16q22.1-linkedADCAtypeⅢ的发病相关。本型在ADCA中起病最晚,平均起病年龄为55岁。临床表现是单纯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伴有感觉神经性耳聋。本型与 SCA4 在相同的基因位点上,区别是后者除共济失调外,还有明显的感觉性轴索性神经病和锥体束征,且起病较本型早。

28.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底核萎缩症(DRPLA) 致病基因位于12p13.31。在日本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在3% ~16%之间,在其他国家较为罕见。主要表现为5主症癫痫、肌阵挛、舞蹈手足徐动症、痴呆及小脑性共济失调。此外,还可有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二、根据遗传类型和临床表现分类的ADCA分型

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在临床表现和神经病理存在着异质性。Harding根据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进行的ADCAs分类。

1ADCAI型 起病年龄在15~65岁之间,多数在30~40岁发病。步态性共济失调常见.此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视神经萎缩、痴呆、锥体外系征亦较常见,约50%患者表现为核上性眼肌麻痹。多数SCAs属于ADCAI型。根据基因定位的SCAs亚型多数属于ADCAI型,即SCAs1。

2.ADCAⅡ型 起病年龄在15~35岁之间,有视网膜黄斑色素变性伴有眼肌麻痹、痴呆、锥体束及锥体外系征等。SCAs中的SCA-7相当于ADCA Ⅱ型。

3.ADCAⅢ型 本型起病年龄较晚,多在50岁后发病。表现为单纯性小脑型共济失调,而不伴有小脑外其他神经症状和体征。

根据朴钟源资料编辑

窦肇华
窦肇华 主任医师
北京家恩德运医院 遗传咨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