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对胆管残余结石诊断的优缺点02
CT 相比较于其他几种辅助检查方法而言,操作简单方便,检查迅速,操作时间短,对病人的配合程度要求较低,并对胆系结石诊断的敏感性较高,影像资料客观。CT 联合超声与单纯 CT 对胆道术后胆管内结石残留的诊断效力相比,敏感性、特异性、定位的准确性都有所改善,一些CT 不容易发现的低密度结石超声可以发现,大大提升了检查对结石的敏感程度。超声联合 CT 还可以弥补超声对肝叶病变的判断欠佳的缺憾,并增强了对的胆管扩张的灵敏程度。CT 除了能够确定结石存在之外,还能够清晰显示残余结石在胆道系统内的分布范围,胆道系统是否扩张及程度,尤其是在诊断结石相关的并发症上有独特的优势,如:肝叶萎缩或肝脏纤维化改变、肝脓肿、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胆管起源的恶性肿瘤、胆源性胰腺炎等。CT 还能同时构建胆道树的整体成像,为行经 T 管窦道电子胆道镜探查术做术前评估,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CT 还可以清晰准确地显示肝叶的形态学改变,在 胆管残余结石引起的肝叶病变中,尤其是对左半肝萎缩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并且对胆源性肝脓肿的诊断率也较高,在 CT 影像中表现为沿着胆管走行散在分布的单个或多个单房状或多房状低密度影,内似可见液性密度影,或含气形成液气平面,或液化不完全形成的混杂密度影。胆管残余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时应建议同时行增强扫描有助于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在 CT 影像中表现为沿着肝内胆管轨迹匍匐的软组织密度影,同时肝内胆管的扩张程度与胆管残余结石的大小不成比例,亦与胆管残余结石的分布范围不相关,所以整体来说 CT 对胆管残余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率相对较低。CT 对胆管内结石残留引起的胆汁性肝硬化因肝脏形态外观改变不明显而难以诊断。
CT 对胆管内结石残留的诊断准确率略低于超声检查,这是由于 CT 检查独特的原理和特性所决定的。首先,CT 是通过对比密度的不同而区分组织结构的一种辅助检查。胆管残余结石自身的物理晶体结构、化学成分的不同,导致了结石密度的不同,在 CT 影像表现上呈现差异。结石形态较大、晶体质地较硬、晶体密度较大、晶体比重较大,故 X 射线能量穿透结石时有明显衰减,所以成像较为清晰,较易于显影。而 X 射线辐射能量能够较为容易地穿透结石形态细小、晶体质地偏软、晶体密度较小、晶体比重较小、晶体排列疏松的结石,不易被发现而造成漏诊出现假阴性,CT 对结石的敏感性低于超声可能就是由于 CT 对此类结石如胆固醇结石不敏感造成的。
其次,基于 CT 是以密度来分辨组织结构的特性,所以 CT 很难判断与肝脏实质密度接近的结石,如微小结石、胆固醇结石等,也难以辨别胆管狭窄,不易发现扩张胆管内与胆汁密度接近的胆管结石。当诊断上述情况时,同步行 CT 增强扫描有助于协助诊断,强化的肝脏实质与不强化的胆汁、结石形成了人为的密度差从而显像。
CT 对胆管内结石残留和胆管扩张的诊断比较敏感,但略逊色于超声。CT 能够清晰地显示胆管残余结石在胆道系统内的分布范围,是否存在胆管变异,尤其是在胆管残余结石引起的结石相关并发症的评判上,准确诊断如肝叶萎缩或肝脏纤维化改变、肝脓肿、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胆管起源的恶性肿瘤、胆源性胰腺炎等改变。CT 还能同时构建胆道树的整体成像,应用电脑模拟合成三维重建数码技术还能展示肝脏形态,测量肝脏体积,联合增强扫描还能模拟血管造影的影像,构建血管树的整体成像,这无疑将会对行精准肝切除手术的切除范围和手术安全性起导航作用。
本文选自 贾峰等超声、CT、T 管造影及电子胆道镜在胆道术后病人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