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教授研发首款皮肤硬度检测传感器!
硬皮病评估犯难?我国教授研发首款皮肤硬度检测传感器!
皮肤硬度检测传感器,听起来就好厉害!
如果有一天……皮肤变硬了会怎样呢?
会不会刀枪不入?那很酷耶!小编小时候经常这么想~
然而有没有可能,皮肤变硬,其实是一种病?
是的,硬皮病——
早在古时候,《黄帝内经》就有了“皮瘅”的相关记载,现代的中医专家也将硬皮病归属于“皮痹”范畴。
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评估硬皮病皮肤的硬化一直是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科学难题,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杨骥主任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卢红亮教授团队开发了一款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皮肤硬度检测传感器,相关研究发表在《Nano Energy》上[1]。
借此机会,医学界皮肤频道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杨骥教授,深入解读该研究与硬皮病诊疗。

硬皮病治疗相对棘手,中西医结合显身手
Q
请问我国硬皮病患者的诊疗现状如何?我国和国外对于硬皮病的诊疗有怎样的不同?
杨骥教授
硬皮病,特别是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罕见病,社会及医疗界对其关注度不高。由于系统性硬皮病主要是皮肤的纤维化和硬化,所以硬皮病的治疗相对比较棘手,不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有很多新药。目前主要的治疗还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国外有报道针对特定生长因子的抑制剂或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来治疗肺纤维化,但是疗效不甚理想。
在诊疗方面,我国与国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药的使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通过中西结合治疗硬皮病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从秦万章教授到李明教授。我们开展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硬皮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药治疗硬皮病主要有以下四种机制:首先,中药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硬皮病患者皮肤局部的缺氧情况。第二,中药可以抑制血管的炎症以及内皮间质转化,进而改善后皮肤细胞的缺氧状况。第三,它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第四,中药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
那么,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到底怎么样?我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硬皮病患者十年生存率大约在91.4%,如果没有累及肺,生存率基本为100%,高于国外报道的数据。
Q
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该研究的发现?您认为该研究有哪些新颖之处和局限性?
杨骥教授
判断皮肤硬度对于硬皮病的诊疗至关重要,但评估皮肤硬度一直缺少一个客观标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研究了一款基于柔性电子技术的皮肤硬度检测传感器。由于力的相互作用,给皮肤一个压力时,不同硬度的皮肤变形和反馈的力也不同。该皮肤硬度检测传感器可以测量上述数据,并进行计算,得到客观指标。
对于硬皮病患者而言,它可以评价治疗效果,皮肤硬度的改变也可以反映内脏的纤维化改善情况,提供一个客观的指标,也便于后续调整治疗方案及长期随访。
Q
请问该研究对我国硬皮病的诊疗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杨骥教授
这项研究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定量的、客观的评判方法,可以更加客观定量地评估患者的皮肤硬度,对治疗效果的判断,对预后的判断都提供很大的帮助。此外,该硬度传感器还可以用于健康人皮肤弹性进行监测,而且可以将数据上传的手机,通过智能分析,智能监测皮肤弹性,因此该硬度检测传感器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医工结合,推动科学新进步
Q
目前临床上对硬皮病的诊疗有哪些仍待解决的问题?
杨骥教授
主要两个关键点:一是硬皮病的早诊早治,二是纤维化的逆转。当然早诊早治是防止纤维化的关键。我们发现,大部分系统性硬皮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皮肤硬化,而是出现雷诺现象,患者平均出现雷诺现象4年左右才诊断系统性硬皮病。但在此过程,患者的微血管和内脏器官都在缓慢的进展,如果不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重要脏器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此外,对于累及头皮以及四肢的线状硬斑病,尤其是儿童线状硬斑病患者,起病和进展隐匿,如果不早诊早治,头皮会变得凹陷,关节处也会挛缩,致畸和致残率较高。
Q
您在医工结合上取得了巨大突破,对于医工结合,您有什么建议?
杨骥教授
作为临床医生,我觉得基于临床去发现问题是最关键的。我们发现皮肤硬度的客观评估是一个难点,也是研究领域的空白。我们也尝试过磁共振、B超等大型设备,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决定研究一种方便、智能和客观,且低能效的技术。寻找合作也是非常关键的。工科有技术,但不了解临床需求,我们将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会有突破。在临床中发现问题,与工科合作去突破它,在临床中验证技术,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更新技术,最终就可以得到一个好的产品。
对于医工结合,首先,在临床上发现问题。其次,要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其他的专业去寻求合作。这样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也可以推动整个医学乃至科学的发展。
专家简介

杨骥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免疫学会皮肤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皮肤科专科分会委员和国际皮肤病学会(ISD)会员等。在BMJ、Arthritis & Rheumatism和JAAD等上发表SCI论文33篇(第一和通讯作者26篇)。获2021年敬佑生命/荣耀医者-青年创新奖、2020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杰出青年奖”和2015年中国皮肤科优秀中青年医师奖等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