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来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孩子到底需不需要补钙,怎么合理补钙?

发表者:张先来 人已读

孩子需要补钙吗?在门诊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问,那么到底该如何科学补钙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钙的相关知识吧!

钙是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同时也是骨骼、牙齿最主要的矿物成分,与骨骼的健康密切相关。儿童时期的钙缺乏可引起营养性佝偻病、肌肉痉挛等问题的发生,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同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缺钙还可能与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及牙周疾病等相关。

1.钙从哪里来?

人体自身不能生成钙,必须靠外界摄入。对于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并不推荐常规补钙,但应该从饮食中获取,以满足每天的需要量。钙的来源依赖于经口摄入,儿童钙的最佳来源(也是最主要来源)就是奶和奶制品,也包括各种食物、强化食品、药物、营养补充剂等来源的钙。

肠道是膳食钙吸收的主要部位,肾脏负责钙的重吸收和尿钙的排泄。另外,骨骼也参与钙的平衡调节。总体来说,钙代谢的调控涉及到肠、肾、骨骼及甲状腺等多个器官。任何一个环节或部位出现差池,都会影响钙的吸收。

2.钙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

钙主要是由肠道吸收无论我们吃什么东西,都是通过肠道中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钙也是如此。

人体摄入的钙,无法直接被人体吸收,需在消化的过程中被分解成可溶性的离子状态,才能被身体吸收。如果这时候恰好有维生素D来帮忙的话,那么钙离子就会加速分解和扩散。

接下来钙离子进入到小肠的吸收阶段,小肠上段和十二指肠会主动吸收掉这些钙。然而,当我们钙摄入量较高时,维生素D也会帮助肠道都活跃起来,对钙离子进行吸收释放。

那么,经过了肠道释放的钙离子,就将随着体内血液循环系统通往身体的各个地方。血液中的钙大部分会被骨骼和牙齿所吸收。

钙质吸收后主要沉积在骨骼中,人体中99%的钙存在于骨骼及牙齿,骨骼是人体最大的储钙库,只有1%的钙存在于血液中。

当日常钙摄入不足时,“钙仓库”就会“开仓赈灾”:骨骼中一部分钙会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血钙浓度,从而导致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骨质低下和骨骼异常。

3.如何让钙吸收更好?

保证孩子肠道、肾脏健康

如果儿童的肠胃好,那么健康的肠胃能够促进消化和吸收利用所有的营养物质,从而帮助钙质吸收,也能避免过度流失。

保证日常维生素D摄取

临床数据显示,多数确诊缺钙的孩子并不是日常钙摄入量不足,而是因为维生素D的缺乏,影响了钙吸收利用。

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非常少,必须靠太阳中的紫外线来转化生成或额外补充。

由于现今环境因素,婴幼儿及儿童均无法获得充分的阳光照射的机会,无法让自身转化生产足够的维生素D。

均衡膳食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和最安全的补钙方法,就是通过各类食物保障均衡的膳食。食物中钙磷比例为1~2:1,对钙吸收最有力。其中,母乳和牛奶的比例是易吸收的。因此大多数婴幼儿通过母乳或混合喂养来摄入充足的奶量,从而保证每日的钙需求。当然,均衡健康饮食的孩子也能保证每日的钙需求。

同时,除了乳类及其制品,含钙丰富的食物还有深绿色叶菜、豆类、坚果类、贝类海产、带壳的小鱼虾蟹等。

添加饮食方面注意不能过盐,过油腻,不易钙的吸收,同时含草酸的绿色蔬菜也会妨碍钙的吸收,建议选择草酸很少的上海青、小白菜等甘蓝属蔬菜。

4.如何补钙?

首先要了解孩子每天钙的需求量是多少。不同年龄的孩子每天所需要的钙量是不一样的。


其次,我们要粗略地计算孩子当前饮食过程中是否存在缺钙情况。以100ml的纯牛奶为例:100ml纯牛奶含钙量就约等于104mg。如果一个发育正常的3岁孩子每天喝500ml纯牛奶,那么他从牛奶中就摄入了520mg的钙量,再加上其他饮食,这个孩子每天的钙量就达标了,不需要再额外补钙。如果孩子每天的奶量只有100ml,也就是104mg钙量,这时其他食物摄入并不充分的话,那孩子就存在钙摄入不足的问题,若不能改善饮食问题的话,补钙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家长如果觉得自己把控不好孩子饮食上摄入的钙量,但又觉得这个孩子有些缺钙症状,那可以按照生理需要量的三分之一额外给孩子补充钙剂是相对安全的。

5.补钙过量有啥危害?

物极必反,补钙也是,一般来说钙过量会造成以下三点危害:一是便秘,因为钙有固涩作用,钙过量可能会造成孩子便秘的问题。二是体内钙的含量过多,会沉积在孩子其他一些脏器,比如心脏、肝脏,肾脏等而影响到这些脏器的功能。三是钙补得太多也会造成孩子体内锌、磷和铁等微量元素的水平降低。

其实,人体对钙有良好的耐受,比如婴儿期钙的耐受量是每天不能超过1500mg,两岁以上小孩耐受量每天不超过2000mg。除非是小孩大把的偷吃,一般情况是不会导致过量的,家长也不用太担心。

本文是张先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