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化疗?
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是指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化疗是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和手术、放疗一起并称为癌症的三大治疗手段。手术和放疗属于局部治疗,只对治疗部位的肿瘤有效果,对于潜在的转移病灶和已经发生临床转移的癌症就难以发挥有效得到疗效了。而化疗是一种全身治疗,无论采用什么途径给药(口服、静脉和体腔给药等),化疗药物都会随着血液循环遍布全身的绝大部分器官和组织。因此,对一些有全身播散倾向的肿瘤及已经转移的中晚期肿瘤,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化疗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根治性放疗:对化疗敏感、可治愈或完全控制的肿瘤用根治性化疗。2、辅助化疗:部分癌症在采取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后使用化疗,主要目的是针对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病灶,防止癌症的复发转移。3、新辅助化疗:手术前进行的化疗,希望通过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降低分期,减少手术或放疗造成的损伤,使部分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病人也可以手术切除。另外,化疗还可清除或抑制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从而改善预后。4、姑息性化疗: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大肠癌、乳腺癌、胰腺癌、食管癌的化疗疗效仍不满意。对此类癌症的晚期病例,已失去手术治疗的价值,化疗也仅为姑息性,主要目的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5、补救化疗:一线化疗方案失败,需换用其他的二线、三线化疗方案。6、局部化疗:包括肿瘤局部的动脉内注射、应用小型灌注设备来进行区域灌注及腔内注射等,近年来许多学者将其划归介入治疗范畴。现有的化疗药物多数缺少选择抑制肿瘤的作用,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增殖旺盛的正常细胞如造血系统、胃肠黏膜上皮、毛囊和生殖细胞等都有影响,并且在出现疗效的同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以下毒性反应。1、胃肠道反应:多数药作用于延髓呕吐中枢化学感受区,对胃肠黏膜上皮有抑制作用。接受化疗的病人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出现肠黏膜坏死、脱落,以致造成大出血、穿孔。2、骨髓抑制: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病人常有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进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3、脱发:因毛囊上皮生长迅速,对化疗敏感,脱发常见于阿霉素、氨甲蝶呤、更生霉素的应用。4、肾脏毒性:多数抗肿痛药物都由肾脏排出,当大剂量应用时,因其代谢产物可溶性差,在酸性环境中易形成黄色沉淀物,加上化疗病人由于瘤组织迅速崩解,易产生高尿酸血症,严重时可形成尿酸结晶,堵塞肾小管,导致肾功能衰竭。5、栓塞性静脉炎:注射方法不当常引起静脉炎,以致血管变硬、血流不畅,甚至闭塞,影响化疗顺利进行。6、皮肤反应:氨甲喋吟、6-巯基嘌呤、甲基苯骈等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7、口腔黏膜反应:抗代谢药,特别是大剂量应用时,常引起严重的口腔炎症,表现为充血、水肿、炎症、溃疡形成。
本文是韩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