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琼 三甲
王琼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大二附院 皮肤科

激素是药不是毒——外用激素的注意事项

453人已读

在我们平常的皮肤科门诊中,常常会遇到两类患者,一种是“谈激素色变”,还没等医生开处方就宣称自己绝不要激素药物;还有一种是多年的激素“受益者”,有的甚至浑然不知自己多年来视为“万金油”的药膏竟是激素。那么激素到底能不能用?该怎么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科普。

激素泛指所有内分泌器官分泌入血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包括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等等。我们皮肤科所说的激素类药物则通常是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而外用的激素类药物在皮肤科应用非常广泛,常见的有氢化可的松、甲基氢化泼尼松、氢化泼尼松、醋酸地塞米松、去炎松、哈西奈德、氯倍他索、卤美他松、糠酸莫米松、倍他米松、曲安奈德、氟轻松等等。大家在购买和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的化学名和以下各种属性,而不要仅仅是看商品名、包装和适应病症。

药效分类

外用激素类药物根据可以分为弱、中、强、超强效等(见表格)。当然,同一外用激素在不同浓度下药效强度可能不同。浓度相同的同一激素药如果剂型不同则药效亦不同,一般来说由强到弱依次为硬膏、软膏、霜剂、洗剂。封包也可以增强药效。


适应症

外用激素类药物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比如湿疹皮炎(如神经性皮炎)、药疹、红斑鳞屑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硬皮病)、大疱性皮肤病(如天疱疮)、无菌性脓疱性皮肤病(如掌跖脓疱病)、血管炎性皮肤病(如结节性红斑)、表皮增生性皮肤病(如结节性痒疹)、毛发疾病(如斑秃)、色素性皮肤病(如白癜风)等等。

一般强效及超强效糖皮质激素适合重度及肥厚性质的皮损的初始治疗,如银屑病、扁平苔藓、盘状狼疮、肥厚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足部干裂、硬化萎缩性苔藓、斑状秃发等等。中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适合特应性皮炎、盘型湿疹、乏脂性湿疹、淤积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重症面部皮炎等湿疹皮炎的初始治疗。弱效糖皮质激素适合眼睑皮炎、尿布皮炎、轻度面部皮炎、间擦疹等轻度损害的初始治疗。

使用方法

浓度:在一定范围内,药物浓度越高,疗效越强。但超过一定浓度后,疗效不再增加,因此药物浓度并非越高越好。

频度:用药频度一般1天1~2次,最多4次,不应使用次数过多。某些药物增加次数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疗效,但是也有药物一天用药1次与用药2次效果相同,因此,应该仔细阅读说明书,不要随意增加用药次数。

用量:一般1克软膏,可以应用于600cm2面积皮肤。人体皮肤总面积约1.5m2,因此,30克软膏足以应用于全身皮肤。1克软膏,可以用于双手掌背两面使用一次。因此单侧手掌大小的皮损约需0.25克软膏。挤出药膏于成人食指末节(如下图)的量约为0.5克,可以涂抹成人两个手掌大小的皮损。婴幼儿的剂量在成人剂量的基础上减少至1/3-1/4。


强效及超强效外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应全身大面积长期应用。强效及超强效外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一般每周不应超过50g;中效及弱效外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用于较大面积。

部位:面部、腋下、腹股沟及外阴等皮肤薄嫩处药物易吸收,疗效快,应使用弱效或中效激素。掌跖等皮肤肥厚处药物不易吸收,疗效慢,应选用强效及超强效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或含有渗透剂的药物。凝胶、洗剂及溶液具有把干的特性,可用于头皮、毛发浓密部位。皮损较浅薄(如脂溢性皮炎、玫瑰糠疹)易吸收,疗效快;皮损肥厚(如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药物不易吸收,疗效慢。除非临床特别需要或药品特别说明,强效及超强效外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应应用于12岁以下儿童。婴儿及儿童应使用弱效激素。在婴儿尿布区使用软膏相当于封包。

时间:强效及超强效激素连续用药不应该超过2周,以减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中效激素可以连续用药4-6周。

封包治疗:指外用药物以后再在用药部位使用纱布或塑料薄膜等包裹,可以增加局部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提高疗效。一般用于严、肥厚性病变的治疗。激素与非激素药物也可以轮换使用,以减少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至于一些比较具体的方法比如药物的选用、维持治疗、减量及疗程等问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需要根据病情和身体的综合情况来定制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禁忌症

1.对拟用糖皮质激素过敏

2.对拟用糖皮质激素的基质或其它成分过敏。

3.严重的皮肤感染和破溃

4.严重的痤疮、酒渣鼻和口周皮炎

5.妊娠及哺乳期慎用

不良反应

长期外用激素类药物有可能造成皮肤萎缩、肌肉脂肪萎缩、激素依赖-反跳综合症(如“激素脸”)、继发皮肤感染(如癣、毛囊炎)、原有感染加重(如痤疮、疥疮)、多毛或脱毛等等皮肤反应,大量外用激素甚至有可能造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库欣综合征、生长发育迟滞、高血糖、致畸等全身不良反应。

任何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可能存在各种不良反应,因此患者不必过于忌讳,只要是对症、使用方法正确,都能够扬长避短,安全有效。当然,毕竟只有专业的医生最清楚药物的使用方

王琼
王琼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大二附院 皮肤科